首页>检索页>当前

每周推荐

学生在学校

发布时间:2018-12-12 作者:阿德勒 来源:中国教师报

随看随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阿德勒曾追随弗洛伊德;之后,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创立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强调人的自卑感和社会兴趣对于成长的意义。

    阿德勒的理论和个人生活经历促使他自然而然地把教育作为研究范畴。每一片叶都有所属的树,每一棵树都有所寄的林;一个人,多么琐屑的表现,都系于他的整个人格。阿德勒的“人格教育”,与其他许多教育思想一样,也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思想资源。

    教育的有效,基于对儿童有所知。愿意和能够看见个别的人、具体的人、鲜活的人、变化发展成长的人、蕴蓄着一切可能的人,是教育者的职责。当下,这样的常谈,似乎并不多余。(任余)

当一个孩子进入学校时,他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正如所有其他的新环境一样,学校也是对儿童先前的准备性的一种测试。如果他准备良好,他会顺利通过这种测试;相反,如果他准备不足,他这方面的欠缺就会暴露无遗。

我们一般没有记录下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和小学时心理准备的情况,不过,这种记录(如果有的话)会帮助我们解释孩子成年以后的行为。这种“新环境的测试”当然比一般的学校成绩更能揭示出这些孩子的情况。

当一个孩子上学时,学校对他会有什么要求的?他需要和教师合作,和同学合作,同时还要对学习科目产生兴趣。通过孩子对学校这个新环境的反应,我们可以判断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兴趣范围,可以判断出他对哪些学科感兴趣,判断出他是否对别人的说话感兴趣、是否对所有一切都感兴趣。要确定这些方面的情况,我们需要研究儿童的态度、举止、眼神和倾听别人说话的方式,需要研究他是否以友好的方式接近老师,还是远远地躲避老师,等等。

这些细节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这里仍以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个男性病人因在职业上遇到诸多问题,便去找心理学家治疗。心理学家从他对童年的回顾中发现,他是父母唯一的男孩,在姐妹群中长大;他出生不久父母就去世了。到了上学的年龄时,他不知道是到女子学校还是到男子学校就读,后经他的姐妹劝说,便去了女子学校读书。不过,他很快就被学校辞退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件事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多大的影响。

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促使并保持学生的专注,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是否能够专注,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部分。有许多学生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他们一般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一下子被学校里这么多的陌生人吓坏了。如若教师又较为严厉一点,这些孩子就会表现出似乎记忆力欠缺。不过,这种记忆力欠缺并不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那些被教师指责为记忆力欠缺的学生,却能对学业之外的事情过目不忘。他们完全能够精神专注,但这只有在溺爱他们的家庭情境中出现。他们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被宠爱的渴望上,而不是集中在学校的学业上。

对于这些在学校里难以适应、成绩不佳和考试不及格的孩子,批评或责备是没有用的。相反,批评和责备只能让他们相信,他们不适合上学,并对上学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种孩子一旦获得教师宠爱,他们通常都会成为好学生。如果学习对他们有好处,他们当然会努力学习;不幸的是,我们不能保证他们永远受到宠爱。如果他们转学或更换了教师,或他们在某一学科(算术对于被溺爱的孩子来说永远是一门困难而危险的学科)上进步不大,他们就可能突然裹足不前。之所以不能勇往直前,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别人把他们所面临的每件事都搞得轻松容易一些。他们从未被训练去奋然努力,也不知道如何去奋然努力。对于克服困难,对于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而勇往直前,他们没有耐心,也没有毅力。

由于这些因素会对孩子的入学准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仅仅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例如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评价和判断是愚蠢的。我们倒是应该把学校成绩报告视为儿童目前心理状况的反映。这些成绩报告反映的不仅仅是他所获得的分数,更是反映了他的智力、兴趣和专注能力,等等。学校考试和诸如智力测试等科学测试尽管在结构和形式方面存在差异,其实质并无不同。这两种测试的重点都应该放在揭示儿童的心理上,而不是记录下一堆事实。

绝大多数孩子的学校成绩总是变化不大:他们要么最好,要么最差,要么居于平均水平。这种变化不大与其说反映了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如说反映了孩子心理态度的惰性。它表明了儿童自己局限自己,经过若干挫折后便不再抱乐观态度了。不过,有些儿童的成绩会不时出现一些相对变化。这一事实很重要:它表明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并不是命中注定,一成不变。学生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也应该教育他们懂得实际运用这个道理。

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相信自己教育的价值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相信教育可以训练人的性格的教育工作者,不可能毫无逻辑矛盾地认可能力遗传的观点。个体心理学坚持认为,精神也在体验和经历着器官所拥有的能力水平,并且也要顾及器官所具有的能力。

(选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彭正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12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