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有诸多困惑,诸种局限,是故于天穷地极之境见其渺小,于岁久年深之时现其边界。还好,我们足够幸运,生在人类历史倏然而有五六千年的节点。五六千年累积的智慧,有太多美丽的永恒,足以弥补和拓展有限的此生。
十几年前结束了寒窗苦读,选择了教师这一终身学习的职业。从此晨兴夜寐,书本相伴,在先人的智慧和后人的锐意之间,得遇无数有趣的灵魂,获得了一种自足的丰盈。作家毕飞宇曾说:“阅读的量就是一个作家的体积,或者说,一个作家的质量。”我以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工作者:阅读决定了知识的宽度,而在某种意义上,宽度也决定了最终的高度。
阅读的拓展是辐射形的。完成了一个阶段的阅读,合上书本怡然自得,不经意间抬头,却发现浩瀚书海里巧笑嫣然、频频招手的书籍不是变少了,而是成倍地增加了起来,于是只好“绝望”地开始下一个阶段的阅读……如此,书籍推介成为一件极为难的事,因为永远在路上,因为永远无尽处。但中途回身,携几枚珍爱的珠贝,与大家一起赏鉴,也算一桩乐事。
老子箴言,道隐无名
第一次接触《道德经》时还是学生,其中倡导的自然、清虚、辩证纵然深觉有趣,但终不能解味。一本迫不及待从书店捧回的《道德经》,被我放在书架上漠然尘封。
再次读起《道德经》,人生已到中年,走过年少时的轻狂和昂扬,面对求而未得的人生理想,心里有诸多感慨。有幸,又遇到了《道德经》,而这一次一定不是擦身而过。我拿了一个笔记本,一章章地摘抄,蕴藉在心神之间的,不是具体的施政或修德主张,而是一种气韵和思想。我由此认定,这本书一定与我相伴一生。
在我有限的哲学认知里,以为中国哲学立足于“此在”而探究诸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而万流所宗,不外乎修德正心以为内圣,则王道有本、仕者有定、民心有安。而西方哲学则更强调“彼在”,更加抽象、理性和形而上学。在我看来,这远不是一个互补或者并通的问题,而是一种民族性格。我生于斯土,浸润于这种文化,它的启示在血脉间激起先验的回声。
《道德经》以朴质求本真:“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见素抱朴”“处其实,不居其华”。由是,在光怪陆离的浮华背后,不忘箪食陋巷、短褐穿结而仍有大道存焉,舍其华而逐其实、去其繁而就其简,从而内心安定,不失根本。
《道德经》以柔韧为姿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非是弱者姿态,而是随和、变通、包容,如舌,若水,从容,坚韧,而不以锋芒耀世。
《道德经》以无为御外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大道本就朴质无华,放下,随顺,至简,方近于道。“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往而不胜。
《道德经》以自胜修德行。自胜须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自胜则不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总之,《道德经》倡导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其中的道理,难以拘泥于字面而草率落以言荃。有人认为《道德经》是出世的、消极的,在我看来并非如此。正如“无为”并非“不作为”,“不争”并非“不努力”,它只是试图出离于生存表象而获得反观人生的智慧。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声“”道隐无名“,实在也是《道德经》的谦谦自道。
迦陵说诗,灼灼其华
《毛诗大序》有言,诗可兴、观、群、怨。历时两千多年,中国古典诗词的世界有沧海桑田、时移势易,有想象奇瑰、修辞立诚。面对如此的万象包罗和繁复不拘,不疾不徐的长线阅读或者是最好的方式。而对于所有有志于此者,叶嘉莹先生的“迦陵说诗”系列是不错的起点和常顾常新的伙伴。
所以推崇叶嘉莹先生讲诗词,并非因为她家学、师承或者教龄,也并非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声誉,而更在于她处理诗词的方式:足够严谨,对于古音、古意、典源均有考究,然而又不拘泥于字句,强调诗人和读者双重的自然感发,从而赋予诗词以鲜活的生命情态。再者,旅居海外多年,当代西方文论的起伏消长是她浸淫其中的文化语境,所以很自然地在解诗论诗之时予以结合,增加了古诗阐释的视角。
迦陵说诗系列起于《迦陵论诗丛稿》,此后陆续增补,有《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说杜甫诗》《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人间词话七讲》《小词大雅》等。它有足够长远的历史跨度,足够深入浅出的叙写形式,为我一个外行人打开了古典诗词阅读的大门,由此扩展开去,浩瀚的诗词世界便不再停留于记诵,而更容易深入生命了。
读书时曾有幸见过叶嘉莹先生,当时我是去听讲座,见她被簇拥着从讲堂的入口走来,沉静、端庄、娴雅,举手投足、吐字咬音皆古韵天成。诚如先生的学生、诗人席慕蓉所言:“听老师讲课,觉得老师是个发光体。”叶嘉莹先生生而阐发古诗词,古诗词亦滋养了叶先生, 所以有人曾说:“叶先生站在那里,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诗。”那么,不妨随着这样一位先生一起阅读古诗词吧。
古文观止,仰高笃行
我是很喜欢古文的,但工作之后搁置了很久,近一年才把《古文观止》放在手边,觉得很是受益。
学者孙郁在一篇讨论“鲁迅暗功夫”的文章中讲到,鲁迅的文字是在“深水里浸泡过的”“拖着历史的长影”,这里大体是指他的古文功底。不独鲁迅先生,许多文字好的作家都有过浸淫在古文字中的经历。文字锤炼,古文诵读是个好手段。
当然也不只是文字的锤炼,还有对接中国古代“文”的传统的需要。不同于诗歌的艺术性功能,中国古代的“文”承担了更复杂的角色。从题材上看,论辩、颂赞、辞赋、奏议、序跋、杂说,无一不及;从比例上看,经、史、子、集四部皆以“文”为核心载体。纵然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颇大,文字变化殊甚,但古代作文的章法、格调、气韵却成为今日文字的某种底色,否定忽视不得。
当然,如果能完全消弭文字革新后客观的语言屏障,将卷帙浩繁的古典文献变成可资取用的藏书库,就更令人羡慕了,不过这或者是专业人士才有的需要。
阅读古文,我以为《古文观止》是最便宜的起点。它承袭由《昭明文选》肇始的古代文学选本传统,由春秋以降,迄于晚明,择选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什汇编成册,其中虽不乏遗珠之憾,但大体可宗;更为重要的是,此书易得,篇幅适中,携带方便。另有袁行霈教授主编的《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依时序分为五卷七册,正文之外附有学者名家赏析,可作为不同时代文人汇通、交流的材料,自有其趣。
石头记梦,感慨浮生
第一次读《红楼梦》,我13岁,把砖头般的岳麓版《红楼梦》从爸爸的书架上搬下,看得懵懵懂懂。
后来,我至少读过三次《红楼梦》,品其况味日深,也便爱之益坚。《红楼梦》有一个底色,或可为浮生一梦。纯情的人、明世的人、浪荡的人、素朴的人、执悟的人、修行的人……在里面走过,走过一世繁华,走过岁月蹉跎。他们的情绪都那么饱满,他们的命运皆让人恻然。有人说它关于朝代更迭,有人说它关于家族盛衰,有人说它关于亘古深情。其实都无所谓,它关于世,也出于世,一梦随风,一梦难忘。
我曾想,《红楼梦》似乎只能属于那个时代,那种以宏阔的时代为背景、现实主义的摹写为手法,融汇繁杂的文化信息,呈现出精致的细节画卷。我甚至妄自以为,汉语系统内的现实主义写作,到此再难超越了,需要绕过再寻路径,往现代、后现代的方向用力了。
知堂文集,淡品冲和
我惊叹于五四学人。但如果说最有吸引力的两位,一定是鲁迅与周作人。围绕他们,有太多的叹为观止。
我敬佩鲁迅,他巍如高山,映衬群峰皆小。然而,鲁迅是难以学习的。首先,你需要有深厚的古文修养,故可文字紧凑、清癯有力;其次要有极敏锐的思力,能一下抓住问题的要害;再者还要有极好的笔下功夫,可犀利反讽、捭阖排奡。而知堂的散文则随性、冲淡、平和,适合慢慢读来,也适合慢慢学来。想学到全神自然是不可能的,所幸也不十分必要,但至少可以锤炼几分清气,去掉几分浮躁。
周作人是散文高手,文字之中有一种流散的韵,不刻意,不强加,自然,恬淡,冲和,素朴。他以一种悠然之态漫谈民俗风物,淡品茶酒竹花,也追思故人,评点书籍。有人说他喜欢掉书袋,没办法,那么多知识烙在头脑里了,不叙写出来不行。但也刚好由他写了出来,读者一则博了学识,二者受了文字的熏陶,反倒两全其美了。
小波杂文,特立独行
王小波的杂文,除了结集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之外,还有《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我以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可为代表,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其中倡导的“特立独行”思想,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新奇、反讽的语言特色。我认为,这是王小波思想及艺术的核心。
王小波是提倡理性的,而这种理性的根本,基于科学精神的独立思考。他说,“对于每个知识分子而言,他毕生从事的事业,只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不是顶礼膜拜”。又说:“对知识分子的工作而言,亵渎神圣本身不是罪名,要看他有没有理由这样做。”这种表述与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无二致,但出于为报刊创作大量有现实针对性的文章的需要,王小波的杂文成为独立思考的实际操演:他质疑传统、叩问伦理、评议热点。因为世异时移,王小波的杂文在时效性上有所减退,但其中不拘一格、不落框泛的思维特色仍然具有当下意义,并提示我们,不论作为普通人还是知识分子,打破惯常、拒绝盲从是多么重要,又多么不容易。
王小波的行文风格是其思想的外在呈现:语言戏谑、反讽丰富、自由随意,从而在表达上格外鲜活、生动、有力。对于惯于套路和过于滞重的学院式表达而言,他的文风无疑会构成新的激发。
许多人说王小波是悲观的,认为他的作品富于黑色幽默。我并没有做过特别的研究,不敢说有什么确解,但以为他虽然不乏荒诞和狂欢,却并不黑色绝望;或者说,即便理论上他对人性实在难以乐观,倒也不至于过分悲观。
总之,在当代文学的百花园里,王小波是独特的。
《西方正典》,抛金掷玉
阅读是需要引领的,阅读也是需要交流的,所以不妨看些关于“书”的书。类似的书籍很多,比如《伍尔夫读书随笔》《劳伦斯读书随笔》、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胡洪侠等主编的《1978-2008私人阅读史》、洪子诚的《我的阅读史》等。《西方正典:伟大的作家和不朽作品》也正是这样一本书。
《西方正典》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的批评大师哈罗德·布鲁姆。他以莎士比亚为核心,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构筑了西方文学的经典谱系。作为在西方学界广有盛誉的批评家,布鲁姆却希望脱离学院派的套路,尤其是政治、文化对文学批评的过度干预,主张回归文学本位,强调文学传统的建构和文学作品间的相互影响。他分析但丁、塞万提斯、歌德,也分析普鲁斯特、伍尔夫、卡夫卡,笔锋所及,纵横捭阖、笔力遒劲、感情浓郁。这一方面使他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也是其魅力所在。这位声称”不想读坏东西”“不欠平庸任何东西”的批评家,一直主张“用人性来读,用你全部身心”来读。他构建起的经典体系,即便是个人的,即便是以英美文学为主的,也依然是寓意丰厚、自成其理的。
在《西方正典》之后6年,布鲁姆继续推出《如何读,为什么读》,该书可以被看作是布鲁姆经典体系的延伸,却篇幅更短,论述也更为省俭,所以反倒容易进入一些。
《月亮与六便士》,放逐狂欢
毛姆是我今年才关注的作家,读的第一本便是他的《月亮与六便士》。我爱这个题目,爱故事中的主人公,于是也爱上了这位作家。
从题目入手,《月亮与六便士》似乎说了一个很简单的主题:要梦想,还是要现实。但是,在这个主题之下,是一个关于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我、人存在的本质的拷问。人生而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承担各种责任,责任之外,可有自我?或者如弗洛伊德所说,这是本我、自我、超我的博弈,但这些所谓的“我”的层面,又哪一个才是本质的存在,或者哪一个才应该成为本质的存在?一个人可否面对牵绕缠绊的世界说,“抱歉,我不能再相伴了,我得追寻我的路径去”,而他也并不因此而感觉抱歉——也许,这才是我们心之所向的模样?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这本小说的创作是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的,但我更在其中感受到了毛姆酣畅淋漓的自我放逐、刻意为之的恣意狂欢。有人试图用伦理框泛它,我以为是用错了方向,斯特里克兰德一定并不存在,作者对伦理的抛弃,是有意为之的,我们不妨也和他一起暂且放下牵绊、啜饮梦想的佳酿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诗性叙述
第一次结识迟子建——当然只是结识她的作品,我至今还记得阅读她时的那份亲切和感动。也许这是因为我们同样来自黑土地,我在她的文字里感同身受地重温了黑土地的苍茫和厚重。她的文字很温暖,即便写得凛冽,也透着生命的温度;她的文字很节制,很少恣意、夸张、嘶吼、呐喊;她的技法很传统,很少荒诞、意识流、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但她的文字有一种质感,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一种散文化的风格,一种诗的气质,而我以为,我们许多小说都写得粗率了些,或者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或者有先锋的技巧,或者有实验性的语言。但在把小说作为一种艺术的层面上,总显得着力不均,所以总有不够耐读之憾。
推荐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即便有其局限,却有温暖、纯净和高妙的语言艺术。
《中外现代诗歌导读》,旖旎诗径
诗歌是文学王冠上无可替代的明珠。
我有很长时间没办法进入现代诗歌,又特别不甘心于对它的无知和它长久的落寞。还好,诗歌从来不需要喧嚣,诗歌也有所回暖。我深深感谢两本书籍,它们带我初步跨过了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之间巨大的美学罅隙,进而深深迷恋于它的智性、深邃和无穷。一本是德国批评家胡戈·弗里德里希的《现代诗歌的结构》,另一本是王家新的《中外现代诗歌导读》。前者从法国象征派开始,精彩纷呈、鞭辟入里地分析了现代诗歌区别于之前诗歌的不同之处,让人受益匪浅。而王家新的《中外现代诗歌导读》则深入具体的诗歌文本,从一首首堪称经典的现代诗歌入手,用专业、敏锐而精准的分析,展现每一首诗歌的魅力和深意。这些经典诗歌可为参照,让读者具备分辨的眼光,在良莠不齐的现代诗歌丛林里将好的诗歌拣选出来;这些诗歌导读可为导引,引导读者的鉴赏和阅读,从而抵达个性化的理解。
雪莱谓:读书愈多,愈感腹中空虚。我自憾尚不算广读之辈,所以空虚尤甚。感恩阅读,感恩那些博学而有趣的灵魂。我也会在有限的此生,以书为桨,不断探索未知的涯际。
李昕,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教师,研究者,译者。
《老子》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迦陵说诗系列
叶嘉莹 著
中华书局2007/2008年版
《古文观止》
吴楚材 吴调侯 编
钟基等译注
中华书局2011年版
《红楼梦》
曹雪芹 著
岳麓书社1987年版
《周作人自编集》
周作人 著 止庵 校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西方正典:伟大的作家和不朽作品》
【美】哈罗德·布鲁姆 著
江宁康 译
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月亮与六便士》
【英】毛姆 著
傅惟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中外现代诗歌导读》
王家新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12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