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谢希德:德慧术智领学风

发布时间:2018-12-19 作者:吴绍芬 来源:中国教师报

谢希德(1921-2000),福建泉州人,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

“希圣希贤领学风,德慧术智集疢躬;女流从此亦强者,杰出中华举世崇。”厦门大学美洲校友会盛赞的这位校友,正是我国固体物理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谢希德。她为发展我国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方面有特殊贡献,受到学术界与教育界的尊敬。

1921年,谢希德出生于文化古城福建泉州,父亲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谢玉铭先生。受家里环境的熏陶,谢希德自幼禀赋聪颖,童年时期就开始接触父亲书橱里的电码本,帮父亲翻译电文。尽管后来身患右股关节结核等疾病需要疗养,但她仍不忘学习,在病床上阅读大量的英文小说,使她的英文素养更上一层,这对于她后来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学成归国后进行国际合作等都奠定了基础。

1952年,谢希德回国被分配到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还处于初创阶段,教材十分匮乏,谢希德所讲授的课程必须自编教材。她善于组织内容,教学起点通俗易懂,信息量大,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给全系师生留下深刻印象。粗略算来,从1952年至1956年,她先后讲授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就达6门之多。为了推动物理学科发展,她与学校方俊鑫教授合作创建固体物理教研组,合作编写《固体物理学》书籍,系统介绍固体物理的基本内容和所属分支学科的时代发展趋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部书又重新改写,谢希德亲自撰写“非晶态物质”的章节,使这本教材既保持原有特色,又能更加贴合时代的学科发展需求。这本书后来被原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谢希德不仅是教学能手,在科研领域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了实现国家的科学发展规划,1956年,北大、复旦、南大、厦大、吉大五校物理系部分师生集中于北大,创办半导体专门组,黄昆教授任教研组主任,谢希德任副主任。他们通力合作,编写出版了《半导体物理学》一书,成为当时国际上的权威性专著。半导体专门组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半导体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1958年夏,谢希德又调回复旦大学,参加创建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主办的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任副所长。随着国际上硅平面工艺的兴起,谢希德富有前瞻性地预判,这一工艺将大大推动半导体技术和物理的发展,于是她又与黄昆教授一起联名建议开展固体能谱的研究。后来,这一重点研究项目得到审核批准,复旦大学在谢希德的指导下拥有了顺磁共振、红外光谱及磁光强磁场和低温等极端条件的国际先进实验技术。

作为我国表面科学的开拓者,1977年谢希德率先进行表面物理的研究。她在复旦大学筹建了现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开展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理论的研究项目等,荣获过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家们认为,她的研究是“一组踏实系统的研究”“表现了创造能力”。在后来几次国际前沿领域的高水平会议中,谢希德都向国际同行生动展示了我国科学研究的高水平成果,为半导体和表面物理在国际科学界争得了极大荣誉。著名科学家、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巴丁教授说,“在中国科学界中,谢希德是最有影响的人士之一”。

虽然研究工作繁忙,但这丝毫不影响谢希德的教学进度。她亲自为学生讲授“半导体理论”和“群论”课,亲自编写讲义,指导学生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并与学生一起应科学技术发展所需改编讲义,出版《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专著。这部著作陆续成为国内诸多大学研究生的必读教材,深受学界好评。

可以看到,在当时受苏联办学模式影响的时代背景下,谢希德改变了“学校只重视教学很少有人做科研”的普遍现状,并且高瞻远瞩地提出做科学研究的理念、方法和学风,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她所探索的大学教学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则更富见地。

1983年1月,谢希德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成为大学的“舵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谢希德系统考虑学校的办学方向,认为改革要围绕两个中心进行:一是教学,二是科研,主要涉及机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规章制度改革等方面。

调整系科设置,使复旦大学真正成为一所综合大学,这是谢希德任校长后的“第一步棋”。在她接任校长时,学校只有文理科,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改革调整,在原有基础上学校先后成立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并在1986年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使复旦大学真正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谢希德的“第二步棋”。为了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的情形,她选派大批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做访问学者,请外国专家和外校专家到学校讲学,合作搞研究;在研究生中留少量师资,聘任在校外作出贡献的本校毕业生,同时有计划地吸收大量国内外学者,共同发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建人才梯队,学校较早开展教师专业职称资格评审和职务聘任制试点工作,破除论资排辈的现象,关注中青年教师成长,使重点学科带头者后继有人。在师资培养中,她还鼓励学科交流渗透,促进教师知识更新。谢希德推出的上述一系列管理治学举措,得到了师生的良好反馈。

“重视教学质量,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科间的交叉与合作,提倡教师认真教学与努力科研相结合。只要有机会,她都鼓励师生多多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德高望重的谢先生是我的老师,是我永远的老师,师恩难忘”。在1996年谢希德75岁生日时,许多学生发出感慨。

尽管谢希德一生获得许多殊誉,而她最自豪的却是一辈子做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幸福地说:“在祖国的许多城市和世界各地,在街头巷尾、机场车站,常会遇到有人对我说:‘老师,你好!’听后心中感到特别温暖,这是我做教师的最大安慰。”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19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