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岐黄密码

发布时间:2019-01-15 作者:何卫平 来源:中国教师报

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在其著述《新工具》中提出,科学力图“按照宇宙的尺度”而非“按照人的尺度”来看待世界;相反,艺术的根本使命是按照人的尺度来感知万物,认识世界,表达思想。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特聘教授杨志凌创作的《岐黄密码》纸本水性壁画,落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针灸学院一楼大厅,以中国哲学为阐释依据,在人类文明的视野下,用当代艺术语言阐释中国哲学和中医文化,正是“按照宇宙的尺度”来探寻人体密码。

步入大厅,但见满壁缤纷,顿生“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之感,颜色的冲击力极强。

《说文解字》对颜色的释义为:“颜,眉之间也;色,颜之气也。”可见,颜色的原义指人的身心状况,谓之“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即警示后人沉迷感官享乐必然受其“反噬”而致身心受损。不知从何时起,颜色从人们的面颊间“离家出走”,转而关注世间的旖旎缤纷,而我们也愈加沉醉于人间的春秋景象,逐渐开始忽略自己眉宇间的“颜色憔悴”了。《岐黄密码》这幅作品外形绚丽,以原色叠加、五色互见喻指万物周而复始、变幻莫测,作者在此自觉地承担起了还原“颜色”本意的使命。

传统方位与色彩、味道、人体均有对应,《黄帝内经》即指出:东、南、中、西、北分属青、赤、黄、白、黑五色。《岐黄密码》以红、黄、蓝、黑及留白的方式,以“五色”对应“五脏”,以五色叠加的中间色和色彩渗化所形成的色痕变化,寓意中医视角下人体各器官之间的复杂变化,作者试图通过对斑斓色彩的经营,吸引甚或诱导观者关注中医的生命之道。

静观画作,则点面辉映,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化外之境,得见形与态。

作品以“星”和“云”的符号表征构成画面基本形态。星在远处,云趋近前,星为点状布局,亦呈日月同辉之像,云为线面交织,亦呈缤纷斑斓之状。作品以剪贴的北斗七星暗合斗转星移、四季更替的现象,以东、西两壁绵延的山水意象叙述东海至昆仑山的壮美篇章,以星空、云彩的交汇融合揭示人体的生命律变。

由于壁画需要依附于建筑或墙体,传统壁画多以丝麻加细泥做底,在墙面上直接绘制。随着新技术的兴起,玻璃钢、金属、陶瓷、玻璃等“硬性”材质由于便于直接镶入建筑墙面,遂成为现代壁画的常见形式。前者具有绘画的直观性,后者便于保存、维护、拆迁。

作者在创作中独辟蹊径,选择以草为材料的纸本作为载体。草既是纸张的主要原材料,又同是中药的核心成分,“本草”和“纸本”在物质源头上同属于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晋代傅咸《纸赋》云:“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此画正是以“体洁性真”的纸张勾画岐黄变幻的寓意和图像,以“柔弱胜刚强”的理念缓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的某种缺憾,营造出温润祥和的景观气氛。

由于纸本绘画的调和剂为水,水的流淌痕迹所形成的意象图像吻合大自然水气运行的自然规律;而在自然的流淌边界,作者以火灼焚,形成对自然感的终结,寓意“人间烟火”对自然现象的参与和局部改观,也暗合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创作者大胆舍弃了现代壁画中浮雕、金属、重彩等厚重优势,同时放弃了传统壁画的叙事化特征,立足于物化自然的信念,单取原色的渗化叠加和意象思维,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构建出全新的空间。

苏轼认为,绘画存在“常形”与“常理”的分野,“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对于大众而言,具有常形的模拟性绘画颇受青睐,而意象、抽象式暗合“常理”的作品往往不被理解和接受。作为一次有益的尝试,《岐黄密码》传达出作者深邃的思想意趣,体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理想期待,其短期未必能被更多的人理解,但长远来看,或许将是公共艺术的一个创新方向。

(作者单位系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16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