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寒假作业成为一种别样生活

□ 王旭东

发布时间:2019-02-26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近代教育家潘光旦认为: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自在学习研究的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和才华有一个成长发育的时间和天地;避免学校教育把他们变成千人一面的“产品”!虽然潘光旦当时是针对大学生来谈的,但是对今天中小学假期学习仍有意义。

寒假作业走出“补习”困境

强烈呼吁寒假作业走出“补习”困境。寒假学习往往被作为学校学习的延伸,学校会布置大量的作业,每门学科都有一本厚厚的作业本。不少家长还会把孩子送到各类辅导班、培训班。寒假,许多学生的负担并未减轻。

学校和家长理所当然地把假期学习当成了学校学习的延续,希望通过假期补习提高成绩;又因为“急功近利”和“升学应试”思想作祟,担心假期没有大量的补习会导致成绩掉队。据说某校一年级数学除了一本《寒假作业》外,还有口算题3440道,这样的寒假作业实在太让人寒心了!

让寒假生活弥补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作业、统一考试、统一进度、统一方式”的“标准化学习”,内容侧重于课本知识;学习方式主要为听讲和纸笔训练;学习的空间局限在校园,大部分时间局限在教室;交往的人群几乎局限于同龄同学。

假期学习与在校学习是两个互相补充不能替代的学习,假期学习是弥补学校教育缺失的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中,学校教育的强项在于文化修养,弱在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板块需要通过假期学习来加强。学校教育缺什么,假期学习就要补什么。假期学习要将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社会化培育有机整合,让学生融进生活、融进社会、融进世界;应该让学生做一些在校期间少做、难做、没有做过的“作业”,应该侧重于社会性、实践性、体验性学习;应该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得到放松,同时也接受一些非常态、正能量的假期教育。

“过好”春节就是最好的寒假作业

引导学生走进春节文化。春节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人文与自然文化内涵。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多民族的特征,春节传统存在地域文化差异、民俗文化差异、饮食文化差异、城乡文化差异等,这些差异都是寒假期间难得的教育资源。通过走亲访友,多一些时间让孩子与爷爷奶奶、亲戚一起生活;让孩子学会尊敬长辈,学会与长辈沟通交流,可以让孩子学学做饭烧菜,也可以让孩子参与社区、乡村各种活动,多方位展示才艺、探寻发现、学习研究。

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社会。春节期间,许多餐饮酒店、零售店、洗车店、车站、商城、医院等行业急需服务员和义工,可以让学生临时“顶岗”,让他们接触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群,学会与不同人的沟通交往,同时体验父母的工作和辛苦;也可以让孩子独自到同学家、亲戚家做客,在那里住宿一两天,对当前的学生而言,这都是很难得的体验机会;让城市孩子到农村过节,感受农村的不同民俗乡风;让农村孩子到城市过年,感受城市的建筑、交通、图书馆、科技馆、大学等不同的都市文化。让学生早一些、多一些时间接触真实社会,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语言与沟通、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如果孩子没有与大自然的接触,没有在大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寒假期间,让孩子走到远一些的地方。比如南方的孩子尽量到北方走走,感受冰天雪地的地理文化;北方的孩子尽量到南方走走,感受冬天里的春暖花开;东部的孩子尽量到西部走走,看看高原沙漠,西部的孩子尽量到东部走走,看看平原大海。利用寒假,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出书房,走出课本,走进五彩斑斓的冬天,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培育科技与信息、人文与审美等素养。

请学校和家长把寒假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些自我成长的时间和天地。同时,请老师们积极研发有创意的寒假学习项目,指导学生度过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寒假。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中国教师报》2019年02月27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