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实践

“我”是“你”的耳朵

发布时间:2019-03-12 作者:陈秀娟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教学交流活动中,我有幸与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五年级(4)班的学生结缘,我们一起学习了《渔歌子》这首词。课堂从学生静心阅读品味这首小词开始,他们不断回到词的世界里,自由发表对古诗词的理解。但我发现,学生不太愿意公开发表见解,只是静静地望着我,唯有明哲一只小手举起来,却也显得有些怯弱。

我请他上台,在黑板上的课文纸上一边批注一边解说。他拿起笔将第一句画下,然后接过话筒:

“我觉得白鹭飞得很漂亮,然后桃花流水,因为风景很美,所以不想回家。”他的声音基本含在嘴里,在前台的同学几乎听不见他的吐字。只有站在他身边的我勉强从他变化着的口形和模糊的声音中,捕捉他要表达的意思。

我仔细观察着他,发现他眼镜后面的那双小眼睛基本没有抬起眼睑,脸局促得泛着青。就在他放下笔回过头要走下讲台的一刹那,我不经意瞥见他的耳朵,双耳戴着透明的助听器。于是,我对着他微笑,脱口道:“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个上台的男子汉,我觉得他刚刚表达了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现场有知音吗?”

没有人反应。我又补充了一句:“孩子们,真正会倾听的人,是我们带着耐心,既能倾听侃侃而谈的人,也能倾听轻声细语的人。你们应该没有听见刚才明哲同学的发言,但你们的耐心让我感动,请把掌声也送给你们自己。”

“因为我靠得最近,现在理应我第一个发言。”随后,我把明哲的发言梳理后转述,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我再次把目光投到明哲清瘦的脸上,他的头略微抬高了些,脸有点红晕。

“我们谢谢明哲的勇气,希望大家在交流时,可以这么互相耐心地倾听,然后我们互相补充、互相帮衬。”

我在此处的留白与补充,是希望课堂教学不拘泥于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关注教学过程更为丰富的育人资源,以此实现学习伙伴间的彼此交融。

接着,课堂围绕一个核心问题继续推进:《渔歌子》与《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词都是多维景物的名词叠加,但景物组合所组成的画面、意境有什么不同?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似乎就是黏合剂,学生们开始两人一组,时而揣摩,时而交头接耳。

当我再次走到明哲这边,坐在他身旁的茉莉正凑在明哲的耳朵旁,我蹲下来也凑到茉莉的身旁,问她:“对两首诗的比较,你们有什么想法?”

“没有,还没讨论好。老师,我们课后再说,可以吗?”说罢,茉莉继续与明哲低语……

课后会场讨论,课堂观察员先汇报观课情况。一位教师描述观课场景:“我坐在茉莉身旁,他们的声音真的很小,需要凑得很近才能听清,当我听到茉莉一遍遍地重复老师的话,然后又重复同学的发言后,总是会望着明哲问一句‘能听清了吗?’然后茉莉总会附上一句‘你觉得呢?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边说边在学习单上圈画。我们看到老师第二次提问时,明哲坐着,茉莉轻轻地碰一下他‘你来,就像刚刚我们商量的那样说,肯定没问题!’明哲起立了,就是大家刚刚看到的场景,他与第一次发言时判若两人,那么自信,说话时自然地附上手的动作,侃侃而谈。”

透过课堂这个细小的插曲,我们瞥见了一个更加丰富纯真的儿童世界。以童心为镜,我们可以省察自己平时教学的“以知识为本位,以知识为核心目标”,对课堂教学现场细微处人性关注的缺失。

“我是你的耳朵”成了我们随后交流的基调,我与会场的教师共同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里的“我”应该是谁?可以是同学,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听众,可以是在场的每一个人。

为什么“我”要成为“你”的耳朵?只有如此,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才可能成为“我-你”的关系,而不是冷冰冰的“我-它”的关系。

如何使“我”成为“你”的耳朵?每一个“我”都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体贴之心、温暖之心。

善良之心,从何而来?在我看来,如果善良是一种天性,无须教育的力量介入,自然会变成人的善言、善行。但即使善良是一种天性,往往也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依然需要后天的养育,让它开花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养育?养育的方式,决定了开出什么样的善良之花、结出什么样的善良之果。

通过茉莉和明哲的例子,我深刻体会到:善良不是刻意“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教师的使命与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培育一种氛围,孕育一种气场,这是一种基于善良、体现善良、指向善良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浸润其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扶持。对学生来说,教师最大的善良就是对他们的回应能够耐心地倾听;对教师来说,学生最大的善良不只是认真听老师的话语,更在于像茉莉一般对同伴有细心的倾听、体贴、关怀和帮助,变成彼此的“耳朵”。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要对这样的善良之举不断给予提醒、鼓励和褒奖,让这样的行为彰显出来,进而促进学生对同伴善良之言的倾听,善良之行的模仿。

这就是课堂观察的价值:让我们再一次发现善良之言、善良之行,从而改进我们的课堂,建设更好的“润泽课堂”,成就善良的育人行动。

这就是“润泽课堂”的意义:让学生浸润在充满了善良气息、气场和气韵的课堂里,善良就会悄然间在他们的心头滋生孕育,逐渐变成可以润泽自我、温润自我,也能润泽他人、温润他人的善良之人。

(作者单位系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13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