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程图纸

重拾光阴里的书信情怀

发布时间:2019-04-02 作者:金 铭 来源:中国教师报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提倡学生用外语“开窗”,用文化“寻根”,通过“鱼雁尺牍”课程,涵养学生人文情怀,让学生在书信中与优秀传统文化重逢。

课程背景

课程源于当代“寻根”的必要性。这一代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弱化了他们对时空的概念,无法体会书信带给人的美好体验。通过调查,全校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加深书信文化认识的学生占70.9%,表示对书信文化或书信礼仪比较了解的占26.8%。由此可见,在这一代学生中普及书信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礼仪之邦,一直崇尚君子之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古人倡导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不唐突,尤其在书信礼仪方面更是以“自谦敬人”为原则。我国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规范的写作格式和用语,虽然人们已经很少以书信的方式沟通,但书信写作能力仍然是当代学生文化素质和个人涵养的重要体现之一。

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了解家书、情书、遗书、致友人信、告同胞书、文艺书信等6类书信的古今代表作品;能够背诵经典的书信名言,掌握各类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规范;参与名作朗读、模拟辩论、主题演讲等实践活动。

2.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至少了解12封不同类型的古今书信,并能说出与之相关的书信故事和写作背景。

(2)至少能背诵10句经典书信的佳句,并从自己的角度赏析评价这些佳句。

(3)掌握书信的基本用语、写作格式、书写规范等常识,能够运用这些常识独立写作家书、致友人信两类书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访问、参观、实地走访、搜集资料等活动,学会小组配合、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

(2)初步学会使用SPSS、IBBD等软件分析调查数据,掌握利用演示文稿软件、调查报告等方式展示研究成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拾书信情怀,学会用书写表达美好的情愫。

(2)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课程内容

本课程选注了24封书信,时间跨度从先秦到20世纪80年代,包括家书、情书、遗书、致友人信、告同胞书、文艺书信等6类。选择名篇,注释也尽量细致,译文以直译为主。

课程共6章,每章3小节,体例安排一致:引言部分提纲挈领,阐述本类型书信的学习重点及价值;第一小节为该专题的古代代表性书信;第二小节为该专题的现代代表性书信;第三小节为专题话题延展,并辅有书信撰写的格式和技巧。每章均由知识讲解、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循序渐进(具体内容见表1)。

课程实施

1.学习方式

(1)为避免书信作品与书信知识讲授过程的单调性,学习中安排专家讲座、主题讨论、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等教学活动。

(2)每节设有实践活动内容,学期内活动可简化,寒暑假可与社会实践、假期作业、团日活动相结合。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2.资源开发

(1)现存的书信文化研究较为零散,也没有一套针对中学生的书信阅读材料,需要整合各类书信文献与书信写作知识资源。充分查阅资料文献,整合成系统的校本教材,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课题研究,最大限度开发书信文化资源,建立“中学生书信文化资源库”。

(2)利用云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建立信息化平台,共享研究资料;以艺术节朗诵比赛、汉语文化节等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扩大书信文化研究的影响力。

课程评价

课程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量化评分项目,结果性评价采取评价主体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在遵循文学类课程教学评价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多位一体”的评价。

1.过程性评价(40分)

(1)出勤情况10分。

(2)小组活动15分。参考学生课外文化体验活动的参与度、表现力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组内和组间评价,将组员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分为优秀(15分)、良好(10分)、需要努力(5分)三类。

(3)课堂表现15分。

2.结果性评价(60分)

(1)研究成果25分。名作朗读、模拟辩论、主题演讲三选一。名作朗读语音标准,感情饱满;模拟辩论语态大方,运用术语,逻辑清晰;主题演讲中心突出,富有情感。满分25分,任何一项不达标,以3分为一等级依次递减。

(2)写作成果25分。家书、友人书信、文艺书信写作三选一。内容充实,格式正确,表达流畅,计25分。任何一项不达标,以3分为一等级依次递减。

(3)发表获奖10分。根据不同级别发表及获奖分别计分。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03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