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每周推荐

诗歌及其他

发布时间:2019-04-08 作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来源:中国教师报

随看随想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布罗茨基的汉译著作,坊间有《小于一》《水印》《悲伤与理智》等。

选文是作者1988年5月在意大利都灵首届图书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节选;原题《怎样阅读一本书》。据传,1889年1月,尼采在都灵突发精神病。因为尼采,这个在都灵的图书博览会,被布罗茨基视为“延续着一个已逝作者的存在”和“向一个活着的作者提供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未来”。这正是诗歌之于人类历史的意义。

布罗茨基的文字是人类伟大灵魂和深邃哲思的结晶。他的散文,可能并不比诗歌好懂很多;但,为了那真善美之境,值得勉力趋近。(任余)

就整体而言,书籍的确比我们自己更能实现无穷。甚至连那些糟糕的书籍也能比它们的作者活得更长,这主要是因为,较之于它们的写作者,它们占据着较小的物理空间。在作者本人早已变成了一把尘土之后,它们常常还披着尘土站在书架上。然而,这种形式的未来仍然胜过几个健在的亲戚或几个不能指望的朋友的怀念,促使一个人拿起笔来写作的动机常常正是这种对身后意义的渴望。

因此,当我们将这些长方形的东西,这些八开、四开、十二开之类的东西传来传去的时候,如果我们设想我们是在用双手抚摸我们实在的或潜在的骨灰盒,我们是不会出大错的。说到底,用来写作一本书——一部小说,一篇哲学论文,一本诗集,一部传记,或是一本惊险读物——的东西,最终仍只能是一个人的生命:无论好坏,它永远是有限的。有人说,理性的思考就是死亡的练习,这话是有些道理的。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借助写作而变得更年轻。同样,也无人能借助阅读变得更年轻。既然如此,我们自然总是倾向于选择好书的。

既然我们全都是将死之身,既然读书费时甚多,那么我们就必须设想出一个系统来,可以使我们达到某种程度的效用最大化。当然,无可否认,我们在阅读一本大部头的、情节缓慢的平庸小说时也可能会得到快乐;还有,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有可能同样欢乐地沉溺于时尚。最后,我们阅读,并不是为了阅读本身,而是为了学习。因此,就需要简洁,需要压缩,需要融合——需要那些将人类各种各样的困境置于其最敏锐的焦点之中的作品;换句话说,就需要一条捷径。我们怀疑这样的捷径是否存在,因此,作为这一怀疑的副产品,在现有印刷品的海洋中还需要某种罗盘。

罗盘的角色,当然是由文学批评、由评论来扮演的。唉,这罗盘的指针摆幅很大。时而北方,时而南方,时而是其他方向……无论如何,你都会发现自己正漂浮在那海洋上,四面八方都有书页在沙沙作响,你紧抓着一只你对其浮力并不太信赖的木筏。因此,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就是去发展你自己的趣味,去构造你自己的罗盘,去使你自己熟悉那些特定的星星和星座,它们无论暗淡还是明亮,却总是遥远的。然而这需要大量时间,你会轻易地发现自己年岁已老,头发花白,腋下夹着一本糟糕的书正向出口走去。另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或者也许仅仅是同一方案的一个部分,就是去依赖传闻:朋友的一个建议,你偶然喜欢上的文本中的一个暗示。这种做法尽管还没有被以任何形式制度化,它却是我们大家自幼年起就非常熟悉的。然而,这最终仍只是一个可怜的保险,因为现成文学的海洋是波涛汹涌的,是不断扩展的。

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方式就是阅读诗歌。如果你们以为我这样说是出于职业偏见,我是在试图抬高我自己的这个行业,那你们就错了,因为我并非一个拉帮结派的人。问题在于,诗歌作为人类语言的最高形式,它并不仅仅是传导人类体验之最简洁、最浓缩的方式;它还可以为任何一种语言操作——尤其是纸上的语言操作——提供可能获得的最高标准。

一个人读诗越多,他就越难容忍各种各样的冗长,无论是在政治或哲学话语中,还是在历史、社会科学或小说艺术中。散文中的好风格,从来都是诗歌语汇之精确、速度和密度的人质。作为墓志铭和警句的孩子,诗歌是充满想象的,是通向任何一个可想象之物的捷径,对于散文而言,诗歌是一个伟大的训导者。它教授给散文的不仅是每个词的价值,而且还有人类多变的精神类型、线性结构的替代品、在不言自明之处的本领、对细节的强调和突降法的技巧。尤其是,诗歌促进了散文对形而上的渴望,正是这种形而上将一部艺术作品与单纯的美文区分了开来。无论如何也必须承认,正是在这一点上,散文被证明是一个相当懒惰的学生。

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因为我并不想批驳散文。问题的实质在于,诗歌不过是恰好比散文年长,并因此走过了更长的路程。文学始自诗歌,始自游牧者的歌,这游牧者的歌要早于定居者的文字涂鸦……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对我们两千年的文明进程进行概括,尽管是以微缩的方式。这比你们想象得要简单些,因为,一首诗远不如一部散文那样冗长。还有,如果你们所关注的主要为当代文学,你们的任务就真的很轻松了。你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花上两个月的时间,用你们几位母语诗人的作品将自己武装起来,最好是从本世纪上半期的诗人读起。

(选自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刘文飞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10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