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思想力校长

范胜武:做好学校的“首席服务官”

发布时间:2019-04-08 作者:本报记者 吴绍芬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从教师到校长,从山东到北京,从高中到小中高一贯制,从传统到国际,他在不断变换教育角色和成长经历,但始终不变的是,他有一颗“服务心”,乐意做学校的“首席服务官”。

曾经,范胜武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是“做教师最幸福”。想想自己在山东名校任教时,那叫一个“爽”:站在讲台上引导学生遨游文学世界,情思飞扬;带领学生徜徉于青山脚下,思接千古;组织学生熬夜苦读备战高考,与学生一起拼一起流汗……不喜欢学生称自己“老师”,倒是听着学生叫“老范”备感亲切。

伴随“老范”的称谓,范胜武送走了一批又一批高三学生,他也从普通教师评上了语文特级,后来做到了公立学校校长。

与其他人不同,他还是迷恋语文教师的身份。为了能回到教学岗位,当北京市十一学校招聘教师时,范胜武迫不及待地把一封简历寄到了北京,还特意隐瞒了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意向职位填上了“教师”。

刚做了两年教师,命运再次被改变。北京市十一学校和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实行“公、民联手”合作模式,范胜武一下子被推到了国际学校执行校长的位置。

“意外,没想过。”接到任命书,范胜武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是自己打心底就只想一辈子做教师,二是当时的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正面临转型发展期。

“到底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范胜武还来不及想,重大的命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扶根”,培养豪迈的中国人

9年前,正式走马上任之前,范胜武在学校办公楼的大厅里,看到一行烫金大字“做豪迈的中国人”嵌在墙上,气势磅礴、笔力遒健,他瞬间屏住了呼吸,空气似乎顿时凝住了。

说不清是兴奋还是受到了震撼,良久,他敲开董事长张杰庭的门。交谈中,董事长的办学初衷和教育情怀令范胜武备受感动,但学校发展的“窘境”令他忧心忡忡:即使把招生门槛降得很低,仍然有几百个学位和床位空着,怎么办?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不会课堂睡”现象见怪不怪,怎么办?教师队伍涣散,学校没有活力,怎么办?

“办法总比困难多,让学校活下来。”范胜武在心里为自己打气。

走访、调研、座谈,范胜武的办学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地处北京市海淀区这块教育高地,传统招考比不过四处林立的名校,改做国际化办学;大班额是传统学校的软肋,所以独特的小班化教学要坚持下去;普通学校学生每天走读,改为学生寄宿制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传统校只重视学习,那就凸显个性化全面发展。

“四步棋”下来,作为海淀区首家国际学校,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开始“活”了:冬令营、夏令营、全英文圣诞晚会、英语歌曲大赛、英语故事会等“国际范儿”出来了,学生爱学了,学校学位床位变得紧张了。

国际化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培养的学生是外国心还是中国心?“出了国别掉了中国魂”这点,范胜武最担心。

“把根留住,孩子们出去了还得要回得来。”在许多场合,范胜武都要特别强调。

为了“扶根”,作为语文特级教师,范胜武从自己最熟悉的语文学科入手。小学部,发动教师编写《快乐诵读》《主题阅读》,让学生从入学就能接触到诗词和《三字经》《论语》等古典文化;初中部,打造语文学科教室,研发经典名篇赏析、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高中部,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欣赏课,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认知之中,“走出国门也要带上中国文化基因”。

不仅如此,范胜武还从名家大师身上下功夫,让伟人为新生代引路。拿范胜武的话说:“价值引领,从学习偶像开始。”

从小,范胜武心中有个偶像——苏东坡。性格冷静旷达,喜好诗词歌赋,喜欢批判但又能提出诸多建设性做法,范胜武把苏东坡的性格写在了自己的身上。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豪迈的中国人”,范胜武借助偶像效应,创办了包括周恩来班、雷锋班、少年孔子班、钱学森班和宋庆龄班等的世纪名人班,邀请伟人亲属、朋友或研究伟人精神的名人为班级授牌,策划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访问、感悟伟人之崇高。

谈起两年前创办的钱学森班,范胜武还讲了一段故事。在人们的印象中,钱学森班似乎都要在高校开设,因为培养高科技人才与大学生之间关系似乎更为密切。所以,当范胜武邀请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时,一聊到在小学部设置钱学森班,钱永刚觉得不解甚至不合适。而范胜武给出的解释是:“钱学森先生不贪图享受、一心报效祖国、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对孩子越早培养越好。为孩子从小培养一颗爱国心、种下一粒爱科学的种子,他们以后会变得更优秀。”

随后,命名仪式如期举办。钱永刚向“钱学森班”赠送书籍并致辞,高度评价“这是探索‘钱学森之问’的有力行动”。

提供“跑道”,为学生搭成长“扶梯”

范胜武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在校园里四处溜达,慢慢地,他发现“星”“Fans”是孩子们的口头禅。

既然现在的孩子爱做梦,也爱追星,那么该让孩子追什么类型的星?

范胜武给出的答案是“科学之星”“艺术审美之星”,让学生成为未来的成长之星。

顶着“烧钱校长”的压力,范胜武直接说“NO”坚持要“DO”,花巨资添置了“科幻空间”最新设备,开设了航模、动漫、机器人、汽车模型等百余种选修课,开展了戏剧、演讲、影视、辩论、模拟联合国等社团活动。

阳春三月,科技节在校园里隆重举办,人声鼎沸,当范胜武一如既往地在校园里“溜达”时,学生把他团团围住,说“校长,到我们这边来”“您来看看我们的空气转移吧”“出逃的墨水,您想不想看”“过来领支3D笔”“我们的VC魔术师等着您”……范胜武被拽得站不稳,他的心也随着这些科学之星荡漾起来。

围绕“科技与创新”的科技节主题,让学生爱上科学:带领孩子一起观看《科学的历史》纪录片,激发孩子对自然界、对宇宙探索的渴望,并了解科学家的生活轶事;做一张海报,致敬“科学大佬”,学生用思维导图勾画科学家一生重要的科学事件,有的还亲手为已逝的科学家撰写墓志铭;打造“星光大道”,用许多星星样的小彩灯装点科技楼楼道,为学生发放点赞纸贴,让他们对同伴卓越的科技作品进行点赞,在“星光大道”更真切地“追星”。

“别出心裁的还有‘扑克牌式海报’”。初中部教师王辉说道,科学学科组团队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进行整理排序,制作成54张“扑克牌式海报”,其中红桃为物理学家海报,黑桃为化学家海报,梅花为生物、医学家海报,方片留给了数学及工程技术的科学家。

“我们喜欢这样的‘偶像海报’,因为每一位科学家身上都写满传奇。”采访中,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

很快,全校学生都爱上了《时间简史》《柔软的宇宙》《物理世界奇遇记》《嗨,元素奇幻之轨》《化学家的故事》等科普读物,图书馆、教学楼楼道、教室边角的科学书籍被一抢而空。

令范胜武颇感骄傲的,是这些年用心培植的星星之花也花蕾初绽。

今年寒假,高中学生参加了空间站搭载青少年科学实验方案训练营,高一(2)班学生方佳欣提出的产黄青霉菌的繁殖方案得到肯定。她与王笑盈、朱旗、李鹏昊、韩宇轩等同学在教师焦扬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最终荣获三等奖第一名。“具有极强的选题创意与实际应用价值,一旦研究成功,我国就向太空制药自给自足迈出了一大步。”专家们如此评价。

除了武装学生的“科学头脑”,范胜武不忘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其中,电影课是范胜武力主的。

范胜武从小就有电影情结。做校长之后,范胜武常常想:孩子们周一至周五都在学校生活,缺乏父母的陪伴,情感教育相对没有优势,有了电影课,孩子们有了精神依托,才有心灵的成长。

“一场好电影对孩子的教育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说干就干,2015年范胜武招兵买马,在学校成立电影课程项目组。2016年,学校开设了第一堂电影课,并慢慢扩展到全校学生的必修课。随后,举办影视节、“微电影”活动展,电影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必备菜”。

在这里,每个学生都经历着“百部电影”的滋养。范胜武掰手指算了一下:每个年级每月观看一部影片,每学年除考试、研学等特殊时段,有8个月可以正常上课,即12个年级共上96节电影课,再加上每学段结束时的过渡电影,学生每年可看100部优秀电影。而且,课前导入、课中观影、课后影评的完整链条式学习方式,显得那么系统和谐,中外电影在这里交相融汇:弘扬传统文化、展现科技魅力、再现百态人生、关照心灵成长……

高中学生会秘书长李俊峰在初中时尝鲜了电影课和影视编导课,如今已成为学生中的“大牛”:带着一个30人左右的学生团队,除了独立完成每周一期30分钟的校园电视台节目,还负责全校各学部的“微电影”制作。最有趣的是,他还曾亲自为范胜武“救场”。一次,范胜武在美国参加蓝带会议,开会期间发现缺少一个电影素材,就打越洋电话向李俊峰求助。短短一天时间,李俊峰选择拍摄对象、编写剧本、制作成品,晚上就把“微电影”发给了范胜武。当天,范胜武的演讲震动全场。

如今,李俊峰正向全美著名传媒学院——南加州大学传媒系冲刺。

不仅如此,学校还有许多活动上了媒体的“新闻热搜”:3月,小学部20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乘车前往图书大厦,他们做什么呢?选书。“学生买书,学校买单”,这顿“校园霸王餐”让孩子们大呼过瘾;电视荧屏上为国家利益牺牲自己的“三爷”,戏剧舞台上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电影银幕上可歌可泣的老将“冯子材”,国家一级演员刘佩琦,被请进校园谈艺术创新,学生们高呼“佩琦来啦”“佩琦来啦”……

学校早些年就已经实行“全人教育”,小学低年级实行包班制,不分科,采用主题绘本教学,建设“全息教室”,让学生融入完整的小世界;小学高年级采用大学科领域下的主题教学,选课走班为学生发展装上“发动机”“驾驶座”;初中全部“选课走班”;高中实行国际课程,学生既有中国心又有“国际范儿”。

浸润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自由自在地生长着。看到孩子们“拔节孕穗”般成长,范胜武由衷地说:“学校就是要提供各种‘跑道’,为学生多搭几部成长的‘扶梯’。”

从“心”开始,让“三驾马车”开足马力

做教师,范胜武把书教得挺好,但有件事他不太喜欢——开会,一想到动不动要“坐场”两三个小时,他就头疼。任职校长后,范胜武从学校层面为会议“减负”:一个月开会不超过3次,一次最多一个半小时;必须有校长出席的会议,前一个小时由学科教师讲教学或教研“干货”,后边最多留半小时给校长做总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胜武说,这也包括现在学校流行的“签到打卡”制度。“我做过教师,我也烦签到打卡,显得教师没尊严。我不要求教师签到。实在需要请假的,请3天以下的假部门主任说了算,请3天以上的假再来找我。”他还援引白岩松讲过的一句话:“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的时候,一定在走下坡路。”

为了让教师安心育人,范胜武在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简政放权,管理重构,服务新课改,直接为师生提供服务。

范胜武做校长后,先是精简管理队伍,“一正配五副”的校级干部建制被打破,成为“一正一副”校级干部+几个学部主任管理学校。结果,学校多层级管理、做事拖沓的局面被打破,管理效率比过去增强好几倍。

“校长不是官,而是指挥员、战斗员。非要说是个‘官’的话,我就是学校的首席服务官。”范胜武强调道。

“革”完校长的“命”,范胜武和管理团队一起在中层重新架构,成为“破一建三”的格局:即打破过去教务处只管教学事务性工作的局面,完善课程设计、课程管理和评价等职能,成立课程中心;学校近年来每年都有100多个参观团来校考察学习,为了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成立对外交流中心;为了塑造学校的教育品牌,提升学校文化底蕴,成立新闻中心。

为了让教师安心育人,范胜武从实际出发,每年提升教师待遇。他深知,教师也是人,也要食人间烟火,特别是他们面临北京的高房价、高物价以及各种难处。所以,想让教师育人不打折,学校提供给教师的待遇也不能打折扣。

划拨专项增加教职工待遇;所有教职工子女在校就读,学费比正常学费低得多。教师们没有了经济、子女入学的后顾之忧,他们就有了定心丸。

当然,作为国际学校的校长,范胜武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你们国际学校的教师都是外教吗?中方教师占多大比例?”

范胜武的回答是“外教+海归+中教,三驾马车助我行”。其中,外教是国外合作学校选派或是拥有国外教学资质的教师,海归大多毕业于英美名牌大学,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中教,大多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三种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在这里各展所长。

“世纪杯”常态课,“锡华杯”教学大赛,小班化高效课堂,参与全国“一人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范胜武提倡的“课比天大”理念在学校得到了很好落实。

除了注重教师上课、评课、赛课等常规手段之外,范胜武认为“好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有深度、有后劲儿,课题牵引是有效方式”。

于是,范胜武亲自带队,让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为科研找准选题;与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紧密联系,旨在为教师寻找深化教学的科研空间。

2014年,学校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的实验学校;2016年,学校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学校OTO转型行动研究》,智慧校园在学校生根发芽。2018年10月,小学部语文教师宋泽茹、数学教师杨巧盈凭借自己研究的APP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项目,在全国小学数字化学习课例展示交流活动中精彩呈现了两节精品课例。借助科研,他们为教育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正是范胜武这种俯身做校长的执着,让教师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能手;在科研项目中走上前台成为学校的领军人物;在各项文娱活动中,带给全校师生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范胜武的案头一直摆放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没错儿,范胜武就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学校,守望着师生,守望着成长;但他更是一个服务者,服务教师,服务一批批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

范胜武,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党总支书记、执行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督学,2017年“明远教育奖”获得者。)

校长另一面                                                                      

1.您爱阅读什么书?

我喜欢阅读管理类书籍,如《卓有成效的组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些书有益于提高我的管理水平。年轻时,我特别喜欢阅读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

2.您在生活中最喜欢穿什么着装?

深蓝色、蓝色的西装、风衣、夹克等。

3.您寒暑假喜欢做什么?

我寒暑假很少出去旅游,因为学校的工作比较多,会抽时间返回山东老家,陪陪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

4.工作之余,您最喜欢做的是什么?

体育方面,我每天早上会到操场快步走五公里,再加上一些力量型的训练。音乐方面,我喜欢唱歌,有时会去KTV一展歌喉。

5.您最喜欢唱哪一类歌曲?最喜欢唱哪首歌?

我比较喜欢民族歌曲、军旅歌曲,比如刘和刚、阎维文、王宏伟、蒋大为、杨洪基的歌,最喜欢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6.如果让您年轻20岁,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还是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做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与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7.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8.对那些毕业在国外的学子,您最想对他们说的是什么?

“祖国需要你们回家建设!”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10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