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班主任的10多年间,我养成了写德育日记的习惯,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重读德育日记,重新思考德育,让我更加坚定了:德育像一场浪漫的旅行。
★日记摘选1:
今天早上到校时,还剩一个车位,我正准备转个弯把车停进去,忽然看到3个学生在打扫卫生,就在旁边停下车等着。一个女孩发现我在等,马上把另外两个女孩拉到旁边。我把车停进去,她们正准备去扫其他地方,我走过去说:“来,借一下你的扫把。”我把车位下面扫干净,又将扫把还给了她们。
当她们发现我在等待时,她们会礼让我;当她们因为停车后不能打扫时,我要帮她们把车位扫干净。这时候,我们不是老师和学生,我们都是公民。你帮我,我帮你,这是公民的责任。
重读感悟:德育可以在任何空间和时间发生,如果心存美好,人的一举一动都有德育效应。教师与学生之间,哪怕互不相识,只要有接触,就是一次沟通的良机。这则日记我常常重读,我很喜欢这一天的开局,我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也记得她们的动作和神情。没有师生的界限,平等温和地相处,一起做好一件事,互道感谢,心存感恩,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
★日记摘选2:
黑板报评比,我们班又没得奖,板报组的学生很沮丧。我知道,孩子们出黑板报尽心尽力,总是想方设法弄得漂亮一点。自己看着挺好,可与别的班级一比,马上就“无感”了。
我从不给孩子们设定获奖目标,黑板报是宣传新知的窗口、锻炼能力的平台,跟评奖关系不大,因此我的愿望是每个学生都能出一期黑板报。但孩子们想拿奖,只允许有特长的同学进板报组。虽屡战屡败,但他们总相信自己下一次有机会获奖。
我建议他们出黑板报用粉笔绘图,他们却坚持用广告颜料。我说,粉笔画清理起来比较方便,节约水资源。他们说,广告颜料画出来效果更好,容易得奖。
他们想让班级得奖,这说明集体荣誉感强,也说明功利心强。什么时候荣誉感不跟功利心“打架”,那该多好?
重读感悟:这么多年来,只要学校的评比制度还在,孩子们就不会放弃。我理解他们,虽然我的想法没错,但他们的追求也是对的,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多好的事情啊。我认为,班主任应该理解、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没有理解和尊重,只剩下强制和灌输,还有德育的美好吗?
★日记摘选3:
班里有个学生,因为动过手术不能憋尿,所以我允许他可以在任何时段如厕。其他学生也想钻这个空子,他们说:“他能去,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他的次数比我们还要多呢?”因为涉及学生隐私,我只能讲校规、讲道理,但个别难缠的学生还是不肯听我的劝告。
学校规定,不能带零食到教室。但有学生患病,常常随身携带水果糖,血糖低的时候吃一粒就好,这可是“救命糖”。因为患病学生自尊心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事情,为她开特例的原因又不好明讲,我只能选择性“执法”。有时引起学生不满,说我处事不公,我也不能怪他们。
重读感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自然之理。但规矩不是万能的,为保护学生个人隐私而突破规矩,其实是对人的尊重,也涉及德育的伦理价值方向。就像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那样,为让一个人安全回家而牺牲多名士兵的宝贵生命,到底值不值?这样的价值考量通常只有一个答案——值!在我的班主任经历中,还会遇到同样的困境,我的答案仍将如此。
★日记摘选4:
今天早上进校门,把车停到刷卡处。本来以为每天都驻车刷卡,技术上是过关的,没想到波波老师说车头差点儿碰到她。我吃了一惊,赶紧问详情,波波老师说没事儿,是她站得太近。
想起上个月有一回,我从T字路口转弯,速度很慢。忽然后面一辆电动车疾驰而来,我赶紧刹车。电动车司机停下来瞪了我几眼,张嘴就骂,责怪我挡了他的路。
没有发生交通事故,但同样情境下,波波老师和和气气,“电动男”骂骂咧咧,我敬佩波波老师,我愿像她一样成为宽容平和之人,绝对不加入“电动男”的行列。
重读感悟:这个事例我会讲给每届学生听,我从中归纳出一条原则:坚守美好,绝不成为那种连自己都厌恶的人。我邀请学生和我一道,把这条原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底线。初中3年,一起成长,彼此提醒,我们更有力量。
★日记摘选5:
王老师这学期接我们班的数学学科,她在教育方面也有绝招。
以前,有学生在课本、作业本上涂涂画画,我把这种行为视为“不务正业”。我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觉得学生的行为浪费学习时间,必须制止,并加以批评;二是把学生当成绘画人才,送到板报组去出黑板报。两种方式都是阻止学生随便涂鸦,带有惩罚性质。
可王老师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她把自己的课本交给学生,说:“这么喜欢涂涂画画,你给老师设计个新封面吧。”学生欢天喜地接受了新任务。交上来以后画得还真不错,设计得漂亮、用心。之后上数学课,设计封面的那个孩子眼睛亮亮的,听讲特别认真。王老师没有批评学生,却取得了最理想的德育效果。
重读感悟:德育无止境,方法要革新。针对每个性格鲜明气质独特的学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方法总能“对症下药”,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德育就是用心爱学生,不以爱的名义刁难学生。有了深刻的德育之爱,就有源源不断的德育之法。
★日记摘选6:
小瑜喜欢打游戏,与家长闹矛盾后就以离家出走相威胁。我与小瑜谈了谈,他说了3点想法:一是同学不讲兄弟情,说好做好兄弟,结果一包薯片就被他爸妈收买了;二是学习成绩上不去,本来就不想读私立学校,但他爸妈一定要他来;三是将来想从事电子竞技行业,觉得读书对此帮助不大。
与他谈完前两个问题,我重点谈了第三个问题。我说,电子竞技已经是一项国家承认的正式运动了,但如果要做一个职业选手,一定要全国领先,这样才有可能养活自己;如果要做一个业余选手,那得有好的工作、优厚的收入来维持这个爱好。上学跟从事电子竞技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有促进作用,如果真的有成为电子竞技运动员的理想,现在还是要静下心来学习才对。小瑜没想到我能理解、支持他喜欢电子竞技。他表态,以后不再跟父母闹矛盾,静下心来学习。
重读感悟:做班主任14年,学生离家出走的事情遇到过10多次,每一次我都会反思,是什么让孩子动了离家出走的念头。从表面上看,是青春期叛逆,可实际上都是因为孩子的诉求得不到家长的回应。我认为,“问题学生”不是思想品德上有问题的学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人生难题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只有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难题,就不会有离家出走的事情发生。
德育日记里,记录了青春期孩子成长路上的美好和幸福,也记录了我在德育路上的无奈和探索。
重读德育日记,那些能引发我感触、启发我思考的东西都浸透着真善美的元素。有幸从孩子们的青春路过,看着他们逐渐成为人生舞台上的主角,不正是一种浪漫吗?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慈溪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10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