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创新教师成长保障机制

发布时间:2019-04-08 作者:谢 虹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需要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高素质、专业化的好教师。这样的好教师越多,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就越有保障。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就我所熟悉的中学教学领域来说,能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师整体占比非常少,相当一部分教师只知道低头拉车,不会主动思考个人专业成长;还有一部分教师有自我进步的意识和想法,却苦于没有引路人,不知道如何实现自我发展;更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功底扎实、心态稳定、教学经验丰富甚至曾经是学校教学骨干和顶梁柱的教师职业倦怠严重,专业发展陷入瓶颈。有调查表明,全国有高达68.7%的优秀教师在获得各类荣誉称号或获得高级职称后,缺乏上进动力,专业发展出现停滞。

要改变这一现状,除教师自身努力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内驱力激励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众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中,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每位教师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力量,教师正是通过这股力量实现自我进步、自我更新、自我突破,进而实现专业成长。只不过有些教师受到周围环境或自身惰性的影响,停止了自我成长的脚步。这种情况下,建立健全教师发展内驱力激励机制就变得尤为迫切。

一方面是目标愿景激励,学校可在专家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实际制定教师发展目标,以此激励教师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奖励机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奖励那些在自身发展进程中意志坚忍、方法创新、高效实践的教师,让教师拥有专业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这也是教师在实现自我发展过程中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的动力。另外,严格的优胜劣汰机制也可以强化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担当,改变那种尽职尽责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奖励,不尽责的教师只要不触碰师德底线也乐得逍遥自在的现状,从而有效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建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后培训关系密切。目前开展的培训多注重指令性和“大一统”,很难做到参训教师“真要的”“想学的”相一致,教师培训缺少独立个性和统筹安排。破解这一痼疾的良方是建立与完善教师培训指导机制,以便宏观把控教师培训目标,形成系统的教师发展体系,保障广大教师发展观念的转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制度保障:建立定期轮训、终身进修制度。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重点在于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挖掘教师潜能,而不仅仅是矫正教师教学水平的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管理部门应形成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重视教师整体生涯发展。

培训流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资源开发—培训实施—效果评估。整个过程不仅需要进行事前规划,还需要考虑各阶段、各类教师培训机会的均衡,并配合其职业生涯发展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切课程。不仅如此,还要注重培训后的考核,从宏观层面的制度与课程的规划、设计到微观层面的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教学效能的提升,都要作为培训改进的参考。

培训形式:短期脱产为主,远程网络为辅。鉴于网络培训的可监控性和实效性较低,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情况下,可采取定期休假轮训方式,时间半个月左右为宜。力求通过培训制度的规范和落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建立教师多元成长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可采取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成长工作坊、学术沙龙等形式,由专家团队进行专业引领、统筹规划、过程指导等。并依据学员需求,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集中研修活动,如“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既注重专家的经验分享,也注重学员的体会交流。通过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促成学习经验和意义的共享。

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本就有政策与组织文化方面的保障依赖性,政策的有效实施、优秀组织文化的形成,将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调控器,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促进与监督的作用。

教研部门应担负起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教研员加大学习力度,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熟练掌握新课改理论,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愿望。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发展需求,离不开各类专家的倾力引领,更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应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他们专业发展提供便利;也应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方法,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之道。

(作者系辽宁省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10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