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伸一个手指表示要加饭,伸两个手指表示要加菜,伸三个手指表示要加汤,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负责照看学生就餐,看到学生打出手势,会用“OK”的手势回应。
近日,浙江省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的“无声食堂”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此举遵循了“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有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反对者则抨击这样的管理手段有悖人性、禁锢天性,令人“噤若寒蝉”。
学校推行“无声食堂”意在维护良好的就餐秩序,初衷可以理解,但做法值得商榷。
“食不语,寝不言”于今时今日不应刻板继承,而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更何况学校此举大有以此为幌子,实则是在行管控之道,为了便于管理不择手段。
现在的孩子,囿于种种因素饱受“圈养”之苦。上课要认真听讲,课间休息时间短而且往往还被要求尽量保持安静,看起来学生们一整天都在一起,实际上同学之间放松沟通交流并不多。在这样的情形下,午餐不失为一个理想的交流时刻。学生排队时说说话,一边吃饭一边聊聊各种话题,释放压力、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可谓一举多得。
“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就餐时间缩短约5分钟,粮食浪费情况也有好转”。强行噤声,看起来效果不错,但堵塞了学生自然交流沟通的渠道,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又该怎么计算?如果有学生不慎出声,“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扣除所在班级的纪律分。在“扣分”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震慑下,还有孩子能愉快地吃饭吗?吃饭和沟通交流,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公众场合理应遵循基本的礼仪规范,但就餐时同学之间相对无语该有多压抑?这样的“无声食堂”难言正常。
反对学校推行“无声食堂”,并不是鼓励学生就餐时尽情喧闹。吃饭不说话有助于健康是一个常识,就餐避免喧闹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换言之,就餐尽量保持安静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合理引导而不是采用强压措施。
比如,可以通过班会活动等,有机渗透中外用餐礼仪和养成文明用餐习惯的教育。再如,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开展体验性教学,尝试“无声食堂”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食不语”的好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有条件的学校,也不妨单独开辟一个“无声食堂”,鼓励学生自愿前往。动辄一刀切地要求学生吃饭时不许说话,这不是教育,是压制管控。即便学生被动接受了,表面上养成了文明习惯,但其间掺杂了强权支配因素和滋生的恐惧心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恐怕不利。
教育无小事。初衷虽好,方式手段一旦出问题同样会适得其反,教育者能不慎欤!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衢州二中)
《中国教师报》2019年05月01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