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区域教育地理·湖北荆州沙市区

“素养课堂”成就高品位教育

发布时间:2019-06-18 作者:本报记者 钟 原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数学课《圆的周长》上,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预学后,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圆周率是怎样得出来的”展开探索。课堂上,学生大胆猜测、体验探究、动手实验,经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渐发现“圆周率”的秘密。

这是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大赛巷小学教师刘丽萍执教的一节数学课。课上学生敢于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探索数学的奥秘。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讲台上,学生慷慨激昂地模仿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几组学生轮番“竞演”结束后,学生代表进行点评并评选出优胜组……这一幕发生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实验中学的“模拟演讲”课堂上。这堂课教师周丽仅在课前引导学生了解演讲的基本特点与技巧,其余环节全部放手给学生。

这些学生展现出的组织能力与思辨能力,让人刮目相看。

在许多观课者看来,沙市区这两所学校的课堂呈现了有别于传统课堂的特质。事实上,这两所学校并非孤例。在沙市区,自2015年开始一场基于核心素养、以“素养课堂”为核心的课改风暴在全区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高品位城市需要高品位教育

沙市区是传统的教育强区,教育教学水平在荆州市乃至湖北省皆处于高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沙市区为何还要整体推动课改?

沙市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代新堂还记得,多年前自己担任沙市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时,有一次到一所高中听课,尽管这所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不错,但他发现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有的学生甚至在睡觉。这样的课堂,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吗?代新堂在心里默默追问。

2014年,重回教育担任局长的代新堂系统谋划一场提振教育的大工程。“我们着力打造五大工程,并以此为抓手,实现构建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的目标。一是学校均衡发展工程,二是卓越队伍建设工程,三是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四是学校品牌打造工程,五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五项工程同时发力又各有所侧重。”代新堂说。

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基础教育的转型。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在构建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的战略目标下,沙市区率先推出“素养课堂”这一理念。2014年,在代新堂的引领下,沙市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以此回应核心素养的提出。

何为“素养课堂”?“‘素养课堂’是以塑造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注重生命体验与精神崛起,激励性评价为重点,以生成性、发展性、创造性为典型特征的区域性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实践模式。”沙市区教育局副局长郭瑞这样解释。

具体而言,沙市区“素养课堂”的操作系统由“四学”与“四养”组成。前者为操作策略,后者为素养目标,“四学”是促进“四养”的必要途径。2015年,沙市区教科院研制出“四学”理论框架,即学案导引自学、小组合作互学、体验探究悟学、激励性评价促学,为“素养课堂”的推进提供了实践依据与理论保障。

“‘素养课堂’以师与生、教与学为‘双主体’,它们处于统一、圆融的教育情境之中,在此完成德与智、外塑与内生、价值追求与教学行为等范畴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全人’教育的新常态,以‘培养核心素养、陶冶个性与品格、习得学识与才艺、涵养师生精神与智慧’的‘四养’策略为师生发展定制明确的素养目标。”沙市区教科院院长焦超说。

在焦超看来,“素养课堂”凸显沙市区中小学课堂变革的核心价值追求,是沙市区多年课改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建设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沙市教育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由“修行者”变成“导演者”

与一些地方学校先行先试或迫于生计不得不改不同的是,沙市区在推进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区域推进,整体协同。众多学校都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如沙市区实验小学、大赛巷小学、北京路第三小学、实验中学、第七中学、第二中学等。在区教育局的整体统领之下,各校又因地制宜创生出属于本校特色的“素养课堂”。

如占地131亩的沙市第七中学,其前身是一个荒郊农场,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为了生存,小学、中专、电大都办过,1998年高中扩招,生源达到400人。”校长徐晓华介绍。本身基础不好,再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许多学校不敢迈出课改的步子,沙市七中怎么办?

2012年,为了提高生源质量、提升学校影响力,徐晓华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在“素养课堂”的背景下,带领全校教师创设了“654”潜能课堂模式,让课堂焕发活力。改革让学校突破了发展瓶颈,进入新的发展轨道。“我们向课堂要质量,投入更多的时间关注、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这是工作的重点,也是核心。”徐晓华说。

“654潜能课堂模式”中的“6”指六案教学法:一是新课导学案,二是练习反馈案,三是巩固提升案,四是反复演练案,五是专题突破案,六是归纳总结案。“5”指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五个环节,即价值体现、知识凝练、应用技能、拓展突破、反思提升。“4”指“素养课堂”中的“四学”策略,即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互学、生态体验悟学、群激评价促学。

全新的课堂模式对教师是巨大的挑战,经历了与固有教学思想割裂的阵痛,他们最初很抵触,不知从何处入手,但经过磨合,教师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慢慢适应了。

“在践行‘654’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力变强了,由原来苦行僧式的‘修行者’转变成现在的‘导演者’,成了课改的主动接受者、操作者、捍卫者。”教师杜丹丹感慨地说。

沙市第七中学作为荆州市三类高中,能在夹缝中找到突破的路径,就在于学校始终把课堂教学改革置于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以敢想、敢做、敢突破的“先行者”姿态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前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所在荒郊崛起的高中在课改的路上越走越顺,那么,“根基”茁壮的学校又是如何实践的?

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沙市区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并建构“素养课堂”,提炼并实施“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儿童最初的学习规律是在做的过程中逐渐试错、发现、积累、提升的,由此习得的知识与能力是‘活’的,习得的情感是‘真’的。‘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过程中学’‘从错误中学’恰恰是儿童学习的基本途径,经历这样的过程,习得的东西恰恰是儿童的素养,甚至一些是儿童终身受用的核心素养。‘做中学’是儿童习得的规律所在。”校长王建军介绍。

在王建军看来,“做中学”就是要让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引领学生“玩游戏”“搞活动”“做事情”“过生活”的过程,还要变成一个“情知互动互促并生长”的过程,更要变成以上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的过程。“教”与“学”、“师”与“生”、“情”与“知”在“做”上和谐统一,“做”是实施教与学的主线,是贯通教与学的载体,是展开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记者在沙市区实验小学听了一节课,在《小英雄雨来》的语文课上,教师鲁霞引导学生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互学结束后,几十双小手举得高高的,其中也包括一直不敢发言的邓家畅。只见他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声音洪亮地回答道:“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本篇课文讲了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雨来沉着勇敢地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凭借自己高超的游泳本领在敌人枪口下机智逃生的故事。”

“这篇课文有55个自然段,你怎么将这么长的课文读短的?”面对这样的提问,邓家畅自信地说:“小组长先让我们梳理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然后让我们用取主舍次法概括主要内容。我认真倾听了其他3位组员的发言后,自己就学会了。” 这节课上,小组长满足了邓家畅对疑惑的求解心理,激发了他“独学”后的展示欲望,更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不论是以沙市第七中学为代表的曾经的“后进学校”,还是像沙市区实验小学一样的高品质学校,在沙市区,每所学校都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素养课堂”,而一旦与自身的基因完美匹配,学校将焕发新的生机。

追寻“绿色”学业质量

“素养课堂”到底给师生带来了什么改变?

对沙市区的每一所学校而言,答案都是不同的。比如,沙市区大赛巷小学通过“素养课堂”的实施,建立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实现了一所小学的整体升级。

2014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及《沙市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沙市区大赛巷小学校长朱月明意识到,面向未来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此,学校正式提炼出“赛小美少年”的五大核心素养:美善人格、人文表达、科学探究、合作共享、审美创造。同时,学校积极践行“美育课堂”,学生在自主引疑、探疑、释疑为主线的基础上,在充满自由与创造的审美活动中愉悦、高效地达成目标,从而完成核心素养的自我构建。

除了倡导与践行“美育课堂”,大赛巷小学还构建了大美育课程体系,从核心素养和办学理念的角度进行架构,体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一致性,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综合型课程、渗透型课程构成,四类课程互为补充,又相互承接、有机融合。

如果在某个传统节日来到大赛巷小学,你会有更多新发现。元宵节时,那摇曳在走廊上的各式花灯是学生对同学、对教师、对新春的祝福;清明前后,“美读美说”微课程上,那一次次激情澎湃的演讲,是学生对英雄的礼赞……

“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在多元的课程中获得了成长,学会了敬畏与尊重,学会了欣赏与热爱,学会了创新与美化,逐渐成长为我们所期待的美少年。教师也以美育己,以道德美、智慧美、仪表美为目标塑造美好形象,力争以美的教师培养美的学生。”朱月明动情地说。

沙市实验中学在“素养课堂”推进中受益匪浅,成为沙市区首个通过“素养课堂”达标创优验收的中学。学校依托沙市区教科院研制的“四学策略”,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经过精心总结、不断创新,完善了“一主三法四环”课堂教学模式。

在践行“素养课堂”过程中,沙市实验中学教师素养得到一次大提升。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确定总体方案,成立课改核心攻关组。为了促进有效教研,将课改落实,学校采用集备、磨课、课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将“素养课堂”、提升师能落到实处。具体做法为: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坚持备课组人人发言的原则;坚持每次讨论要有价值的原则。同时,集备目标采用“三透”“四精”策略。“三透”即吃透课标、读透教材、研透学生;“四精”即精设学案教案、精选教法、精构问题情境和精细互动方案。

“集体研究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把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新颖的教学手段进行融合,让每位教师在经历了入模、习模、建模、练模、出模后,形成了最佳的教学方案。” 沙市实验中学校长何新陆说,“课改成就了教师,更成就了学生”。

对于学校践行“素养课堂”,教师、学生、家长都有自己的看法。

“当官难,当一个好官更难。在小组中,组长的职责是分配好每个人的角色,各司其职。若是组员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任务,那么组长应责无旁贷地站出来,承担起指导者的重担。”学生小谢说。

“1801班的‘二四八’小组管理模式是学校的特色,一个半学期后,孩子的集体荣誉感更强了。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让孩子更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强化和提升。”班主任汪艳说。

“孩子自担任组长以来学会了换位思考。在经历一些小挫折后能够意识到团队的成绩和荣誉高于个人,慢慢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团队遇到困难也能够平和理智地处理,这对孩子是很好的磨炼。”家长王雪萤说。

这就是“素养课堂”的魅力。

面对未来,沙市区教科院副院长马金华信心满满:“在‘素养课堂’的打造过程中,我们注重处理借鉴与创新、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帮助广大教师通过构建‘素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强调‘素养课堂’以生命成长为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学业质量。未来,我们会继续推动沙市区的课改,让更多学校联动起来,在打造‘素养课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教师报》2019年06月19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