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家影像

吴贻芳:一生只为“厚生”教育

发布时间:2019-06-18 作者:钱焕琦 来源:中国教师报

吴贻芳(1893-1985年),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23年,为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开辟天地。

金陵女子大学于1915年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的女子大学。“厚生”校训确定于1919年,这一年恰巧是吴贻芳在金陵女子大学的毕业季。“厚生”取义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来,吴贻芳执掌金陵女子大学达23年之久,她对“厚生”校训十分认同,一直强调忠实厚道,讲求奉献,不求索取,服务社会,让生命更有意义。可以说,吴贻芳的一生,就是将“厚生”理念努力践行并融入生命和血液之中的一生。

以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金陵女子大学几乎设置了当时欧美大学的各个专业:中文、英文、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哲学、宗教、音乐、体育、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家政、医学预科、护理预科等。吴贻芳认为,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专业。一次,有位女生选择了海洋专业。办一个专业谈何容易!可是,吴贻芳没有放弃,她冲破重重阻力,坚持设置该专业。后来这位女生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海洋学家。在金陵女子大学,师资队伍具有“三高”特点:高比例的外籍教师,当时外籍教师占到全校教师总数的30%至93%;高师生比,当时的师生比为1:4.6,按每4-5个学生配一位教师;高学历的名家学者,学校聘请众多的名家名师任教,他们来自国内外各个领域。一流的师资为学校培养一流的学生提供了重要保障。金陵女子大学定期为学生体检,每年对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对于体弱的学生,学校定期为他们免费增加营养餐。

毕业生梅若兰回忆说:“我来自成都一个困难家庭,进校时体重不达标,学校下发通知,让我每天上午10点到规定地点吃营养餐,直到体重达标为止。”为了帮助学生达成身心和谐状态,学校还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为了对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学校设有导师制、姐妹班制、新生周制、退休制等。导师制要求每位导师指导学生7-15名,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思想状况、心理情况、行为倾向等。姐妹班制是在新生宿舍里安排一个高年级的“姐姐”与低年级的“妹妹”同住一室,指导新生尽快了解校园环境、学习规章和活动要求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营造了学校如家的氛围,让学生随时感受到管理的温馨和温暖。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进行“全人格”培育。吴贻芳在治校中强调主辅修制和自由选择专业制。在她看来,主辅修制的实行是为了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面,让学生文理相通。当时的金陵女子大学,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选修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主修理科的学生必须选修1门社会科学。实行自由选择专业制是为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同时,对学生转换专业几乎不设限制条件,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如发现专业不适合自己的兴趣,可向学校申请转专业。不仅如此,吴贻芳倡导和支持教师用启发式、问题研讨式教学法。她觉得教师不必使用单一的教科书,可以给出专题由学生课后在图书馆查阅资料,训练学生的学习力。而且,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十分重要,为了营造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吴贻芳聘请了国内外政界、教育界、学术界的名流到校演讲、作报告,开阔了学生视野。不仅如此,吴贻芳还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和文体活动。她认为,良好的外语训练是学生学习世界先进科技知识、报效祖国的基础。就她本人而言,她本科毕业后也曾在北京女子高师任外语教师。对于文体活动的重要性,吴贻芳认为“金陵女子大学要把注意力放在普遍提高学生体质上”,体育课是唯一四年必须修的课程,不合格不能毕业。

以爱国为要,淬炼知行合一的品格。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成立抗日救国会,在街道开展各种活动,举行抗议日军侵略示威活动,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金陵女子大学一方面组织师生和安排教学设备转移,另一方面组织好抗日救国活动。由于战争袭击,学校历经三次迁校。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吴贻芳冒着生命危险鼓励学生成立农村服务部,支持学生为抗日军民募捐,照顾伤员等。抗战结束后,学校很快恢复教学。解放战争结束后,有人为吴贻芳买好去台湾的飞机票,她毅然拒绝;在许多优厚的条件下,吴贻芳没有选择放弃教育,而是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余生。

“用奉献服务社会”,也是吴贻芳在担任校长期间一直高度关注的办学理念。在她看来,社会服务是学校精神的一种输出方式。当时,学校结合家政专业中的幼儿教育,组织学生成立了农村服务部,培训妇女如何办幼儿园。抗战期间,农村服务部开办了妇女班,教妇女识字、珠算和卫生常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吴贻芳的“厚生”思想无处不在,其“厚生”精神对毕业生的成长终身受用。这位中国第一代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中国第一位女子大学校长、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一辈子“嫁”给了教育,以拳拳的赤子之心,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以“厚生”理念造福社会,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圆了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2019年06月19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