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浙江卷

出走与回归

发布时间:2019-06-18 作者:戴柏葱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从单一与保守走向多元与开放,这是世界发展的趋势,要想写好人生这部“作品”,亦是如此。我们既要不断“出走”,听到“读者”的声音,也要不断“回归”,遵从“自我”的呼唤。

我们的一生,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中,不断体验实践,从而完善我们的“作品”。

“出走”,是为了更好地倾听“读者”的声音,使我们的“作品”从单一贫乏走向丰富多元。杜甫曾作《戏为六绝句》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说的正是要博采众长,在广泛吸收他人精华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作品”风格。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被誉为“临摹天下名画最多的画家”,享誉海内外。他一生酷爱游历,自称“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他说:“如果没有大的气概、大的心胸,哪里可以画出伟大场面的画!”对张大千而言,临摹与游历正是“师造化”的过程,无论是他人还是自然,都是一位好“读者”。张大千,就在这样的倾听中,窥得艺术和美学的精妙。

“回归”是为了回归自我,使我们的“作品”不断从纷繁芜杂走回自我本真。我们的一生,这部绝版的“作品”,除了善于倾听“读者”的声音,更要遵循内心的声音,回归自我。正像赫尔曼·黑塞所说:“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巴金在晚年时,鼓起勇气写下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他在《随想录》中以最真诚的心灵面对“读者”,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这是巴金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他回归了良知和责任,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出走”和“回归”,就是这样在对立和统一中,完善我们自己这部独一无二的“作品”。我们希望能听到“读者”的呼声,因为它能及时纠正和弥补“作品”的不足;但我们更希望能遵从自我内心的“呼唤”,因为它能带领我们成为更好的“作品”。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永嘉二中)

《中国教师报》2019年06月19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