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且行且思

看不到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9-10-23 作者:毕丽香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一直都觉得,新课改强调的学习主动性很美好,但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新课改强调给学生装上属于自己的“发动机”,可是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吗?

比如语文作文评改课,评改人是教师,那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如何让学生在新的语文学习里找到自己的“发动机”呢?我一直都在思考。

暑假,刚工作的女儿请吃饭,特别嘱咐服务员菜品要少油少盐,那顿饭我们吃得特别舒心。

女儿问我:“学会了吗?”我没懂,只好认真提问:“这是要开启对教育前辈的教育了吗?学会什么呢?”

“你最近一直在困惑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改革到底从哪里开始啊。”她说。

“从个性化教学开始吗?今天你说少油少盐,所以我们吃得很好。”我回复。

“是从意识的转变开始。”她答道,“今天吃饭的主角是我们,菜满足了我们的需求,所以我们满意了。课堂上的主角是学生,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服务客户,他们的学习需求大概会得到更好的满足……”

这番话让我若有所思。我们习惯了站在高出地面的讲台上,我们恨不得一节课一直讲解以此证明教师的敬业。但我们好像忘了,教师其实可以是一个“教育服务者”,因为学习的“品味者”是学生。

学生需要学习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工具,学生需要被尊重和个性化成长。如果语文教师想把自己的作文评改课上到让学生满意,那么这些需要就应该被满足。我要试着让我的“客户”满意。

曾经,我把大量时间用在了批改作文上,我认为把作文改完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可是我忽略了年幼的他们并不一定能看懂我的评分标准或作文的训练目标,因此教师“伏案到天亮”的功效大打折扣。

新学期,我在改完第一次作文(演讲稿)之后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立意高远的,第二类是描写感人的,第三类是结构严谨的,从演讲稿的三个训练角度肯定不同的孩子,让作文训练的每一个目标里都有闪光的孩子。分类后我发现,当孩子们知道了演讲稿的标准,就会更加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我只需要在旁边认可他们的积极思考就可以了。我讲的虽然很少,但孩子们能迅速总结出自己作文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进行适当修改。

我想,当教师开始考虑“课堂服务对象”的需求时,课堂就会变成学生的主场。当教师在看不到的地方做了“看不到的努力”,课堂就会变得高效而活泼起来。

看着孩子眼里的光芒,我知道“服务课堂”从这里便开始了。

这或许是一堂作文课,这或许不只是一堂作文课。当我们面对新课改无所适从时,不妨试试“逆向教学设计”——从教学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设计,这样我们的课堂或许会得到更多“五星好评”。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10月23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