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局内人

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

发布时间:2019-10-29 作者:罗义安 来源:中国教师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四川省蒲江县西来九年制学校共有923名学生,留守儿童比例为38.5%。通过分析一至九年级学生近两年期末考试成绩,校长赵康淋发现,成绩靠后的学生中有相当数量是留守儿童。赵康淋还梳理了全校学生的违纪情况,经常抽烟、喝酒、打架、旷课的学生里,有许多也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是整个社会的题中之义。

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农村教育高端论坛暨2019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许多教育学者认为,当前乡村儿童成长最重要的主题应该是救援心灵和引导成长,而乡村儿童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从小缺少爱、安全感匮乏、交流有阻隔、做事任性、对人冷漠、性格内向和孤独等是留守儿童的突出特征。引导留守儿童找到自我认同,是救援和守护其心灵的钥匙,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审美和趣味,激活其内心世界。

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留守儿童看作问题儿童,给他们贴上负面标签。也不能把留守儿童的性格弱点当病治,给他们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可是在现实中,留守儿童往往成为问题儿童的代名词。我曾经听到两个学生争执,一个女生称另一个男生为“留守儿童”。待男生离开后,我问这个女生,为什么称那个男生为“留守儿童”。她告诉我,留守儿童就是有问题的孩子。

孩子对留守儿童的定义,要么来源于学校,要么来源于家庭,或者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管来源于哪里,将留守儿童定义为问题儿童,不仅有失偏颇,还缺乏对留守儿童应有的尊重,甚至是对留守儿童的污名化。

不可否认,确实有许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也有不少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经常抽烟、喝酒、打架、旷课等,但不能据此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

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善槐看来,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违背价值标准或者道德认知范围内的各种反应和表现,可以理解为越轨行为。在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调查和分析后,他认为越轨行为有三个层面的表现:一是消极行为,包括对亲情的漠视,表现为不依赖父母或者厌烦父母;二是回避人际活动,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三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轻生和厌世。

但是,违规也好,越轨也好,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感冒”,并非不可治愈。不只是留守儿童,任何儿童都有可能违反学校规定及社会公德,不管是偶尔为之,还是连续性的“惯犯”,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道道“坎”。如果仅仅因为经常违规,就把他们定义为问题儿童,不是在帮助他们跨越这道“坎”,而是在他们成长的路途上设置了更高且难以逾越的“坎”。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安陆市紫金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10月30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