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记者手记

遭遇遂外“食”光

发布时间:2019-12-24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全纳的旅程。在课改路上越走越远的校长李启书,最大的心得就是要永远对教育怀有一份敬畏之心。

比如,关于学生“吃的问题”。有时候好的初心未必会有好的结果。自做校长那天起,李启书就向学校董事会申请改善学生的膳食,希望学生能吃得更好。后来他知道,要想把好事做好,还需要准备好观念、知识和课程。于是,遂外集合专家力量研发了一门叫“食育食养”的校本课程。

如果学生可以在“吃”的过程中学会礼仪、学会劳动、学会感恩、学会敬畏、学会审美、学会新知;如果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里度过不一样的遂外“食”光,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仅有好的素养,还有可以受益终身的生活习惯,这大概就是李启书最得意的事情了。

在遂外,每天的就餐时间也是体验课程、接受教育的时间,就像学习数学或者阅读一样。在遂外,吃,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吃,与语文、数学、英语一样是一门独立且与其他学科关联性很强的课程。

那么,遂外的“食育食养”课程就是关于“吃”的课程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食育食养”不只是关于“吃”的课程,它涵盖“味道中国”“知食百性”“食物旅行”“食养小厨”,旨在探寻食材秘密,破译健康密码,培养一批可爱的“知食”分子。在这个课程体系里,学生不仅可以吃出知识,吃出乐趣,吃出文化,还可以学会敬畏食物、敬畏劳动、敬畏自然,形成正确的“饮食观”。

“食育食养”还渗透了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还能认识一些食物的特性,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应该是全人格参与的过程,食育食养也一样。比如,在餐厅他们提出的理念是,烹饪最好的调味剂是“爱”。遂外的“食育食养”课程,是连接德智体美劳的有效载体,并且实现了与其他学科学习的有效渗透。在“食育食养”课程实践中,学生以食明德,以食增智,以食健体,以食育美,以食辅劳。

“食育食养”课程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探索。遂外的“食育食养”课程不只发生在学校内部,还通过“小手拉大手”实现了家校共育,使学校成了影响家庭和社区饮食文化的策源地。

“食育食养”课程是遂外落实“做最真诚的教育,做最懂孩子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的又一探索。遂外人的选择不只是迎合家长,更要引领家长,尽管这样的选择增加了办学成本,尽管起初还引起了部分家长的误会。

关于饮食,遂外经历了一个让学生吃好到吃对的过程。实际上,从对学生学习负责到对学生成长负责,再到对学生身体负责、对未来负责,李启书也经历了一个认知不断升级的过程。所以,“食育食养”课程的开发,不只是课程的重构,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

近两年来,“食育食养”课程最显著的效果是学校里的肥胖率和近视率两个指标明显下降,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数据支撑这一课程的效果。

《中国教师报》2019年12月25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