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好课实录

趣“玩”对联

发布时间:2020-03-16 作者:刘晓芳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学背景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

基于此,我们研究小组针对对联文化的来源、分类、趣味性、社会功效等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关于“对联趣味性”的研究。《玩转对联》一课,就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应运而生。本节课,一个“玩”字贯穿课始课终,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趣“玩”,既知晓了对联的基础含义,又激发了学习对联的兴趣。

•教学实录

一、激趣入课,学生识对联

师:同学们,春节咱们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要写对联、贴对联。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对联,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对联:五福四海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生1:五福四海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生2:五福四海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师:同学们,这两个同学的读法,谁对?

生3:第二个同学。

生4:第一个同学。

师:到底谁对谁错呢?其实,读对联也有大学问。要想读好对联,我们首先要了解对联。(课件出示对联的介绍)

对联,又称门对、春贴、春联、桃符、楹联。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包括上联、下联、横批。讲究对仗工整,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一字一音都是我们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师:从这些资料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我发现了对联还有其他名字。

生6:我发现了对联的特点是,要讲究对仗工整,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我们刚才读的那副对联就有这样的特点。

师:从已有的信息中,快速寻找关键信息,这是一个人的能力。我们现在知道了上联、下联、横批,现在要把对联读正确就简单了。

(出示课件)

标准的对联读法,应该是从右向左:上联右边,下联左边,横批也应该从右向左写。受现代读写习惯的影响,有人会把横批按照现代的方式书写,即“从左向右”。这样,贴对联的时候就得反过来,把上联贴在左边,读时也要先左而后右。

师:简单地说,我们读前要观察——

生:横批。

师:对了!观察横批的写法,我们就可以快速找到上联、下联。你们喜欢玩吗?

生:喜欢!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对联的世界玩一玩。

二、开发思维,学生玩对联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第一封信。(内含14句话,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趣味组合,形成7副对联)

师:同学们,在对联的世界里,要怎么玩才有意思呢?请拿出第一封信。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按照老师指示,快速打开第一封信,然后开始组合对联)

师:谁来汇报?

生1:当头事业

到顶功夫

生2:曲奏阳春白雪

音知流水高山

生3: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

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

师:大家真厉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将7副对联快速找了出来,而且读得流利准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生3:我是根据结构相似的特点来找的。

生4:我是根据字数相等的特点来找的。

师:善于观察与总结提炼,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封信,让学生在快速摆与找的过程中,强化他们对对联特点的认识。】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第二封信。(内含三种图形,借助图形中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对联。)

师:还想玩吗?

生:想。

师:请拿出第二封信。

(1)教师课件出示第一种图形。

学生找出对联: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2)教师课件出示第二种图形。

学生找出对联: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3)教师课件出示第三种图形。

学生找出对联:处处飞花飞处处 潺潺碧水碧潺潺

(4)教师课件出示数字形。(上联:1122334455;下联:6677889900)

学生找出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5)教师课件出示:

加一加:闲=门+木 思=田+心。

学生找出对联:闲看门中木 思耕心上田

(6)教师课件出示:乘法加法一起来——60×2+3×7=上联;70×2+1=下联。

学生找出对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7)教师课件出示:看小文猜对联。

过年了,一个穷书生没吃没穿,又不好意思开口,只好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大门口。谁知对联一挂上,立刻有人送吃的、穿的。这是怎么回事?

生5:缺一少十。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5: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上联和下联刚好少了“一”和“十”,这两个数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衣服和食物。再加上书生本身很穷,但又碍于面子,不好明说,所以我就猜到他最需要的是衣服和食物。

【设计意图:第二封信内含7个小训练,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推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对联的认识。】

3.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第三封信。(内含5个字,分别为:人、大、过、寺、佛,希望学生明晰要求,通过动脑算一算、动手摆一摆,得出相应对联)

师:同学们,看谁能最先发现规律。然后根据我们提供的5个字,摆出对联。

(学生先计算再摆,师生交流。)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摆的是什么?

生6: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6:根据算术题,我们计算得出下联的结果,发现刚好就是上联反过来的一组数字。我们可以推断这5个字摆出来的上下联,它们的顺序刚好是相反的。

【设计意图:第三封信的玩法,是建立在第一、第二封信的基础之上。此环节将数学巧妙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从而快速摆出自己的对联。这是一个“创对联”的过程,为后续真正的“创”进行铺垫。】

三、趣味升级,学生写对联

师:这样的课好不好玩?

生:好玩!

师:那好,下面我们来写对联。

月映和秋竹到野外玩,看见山羊上山、水牛下水,于是开始吟联作对。

(出示课件)

月映:山羊

秋竹:_______

月映:_________

秋竹:水牛下水

月映: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秋竹: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映: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

秋竹: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映:清晨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山羊咆山羊跑,咩咩咩

秋竹: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创对联,根据时间,灵活调整,教师指名回答并小结)

【设计意图: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生学习对联,除了会读会认会辨析,更重要的是再创作的过程。本环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填空补白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己的创作,增强了写对联的信心。】

教学反思

现在回想起初设计这堂课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分。

最初,课题定为“趣学对联”。细细思量,又觉不妥。后来,一位教授点拨我:你不是想培养孩子的兴趣吗?在他们的世界里,“玩”占鳌头。你为何不将“玩”字渗透于自己的课堂中,让玩成为课堂的纽带?一语惊醒梦中人,何不让学生动脑动手“玩民俗”?

因为设计紧扣学生年龄特点,又是以学生最热衷的行动——“玩”为指南。果不其然,这一节课,从激趣识对联到我们的重轴大戏——玩对联,再到最后的实践运用——写对联。学生们紧紧跟随我,从对对联的一无所知,到最后的脱口而出,让我发现,原来民俗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这节课为何能在短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关键的是,我和学生的思维开放了,不再局限于过去对民俗文化的低浅认识,而是将其与生活打通,巧妙借助一个“玩”字,唤醒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与激情。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3月18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