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百家笔谈

在成长中实现劳动观念的知行合一

发布时间:2020-05-11 作者:何 杰 来源:中国教师报

劳动教育也是人生观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还要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创造人”的价值论断,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班级层面的劳动教育和班主任的作用也显现出来。本期刊发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何杰关于班级层面劳动教育的第一篇——

——————————————————————————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为什么需要劳动教育?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从现实看,社会上轻视劳动、追求享乐的风气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中出现了轻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且劳动能力低的现象。这些都说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出现了偏差。此外,一些学生“死”读书本,只会做题、不懂做事,只有成绩、没有成长,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些现象和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学生较少投入劳动,而且对劳动的意义、价值产生了偏差或误解。此时,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行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劳动氛围,让他们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一个体系,由思政课程、劳动课程、班级生活、家庭教育等四部分构成。其中,思政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意义,侧重解决“知”的问题;劳动课程和家庭教育主要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侧重解决“行”的问题;班级生活是班级层面的劳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这是劳动教育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班主任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学生建设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班级生活。可见,班级层面的劳动教育意义之重大。

在开展班级层面的劳动教育时,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生,学生的精神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下青少年大多已经不再被“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口号激励,励志报告或许可以让学生激动一阵子,但发现学习之艰难后他们仍会退缩。因为未来生存挑战的压力并不能直接影响当下学生的认知,学习的功利目的不能直接实现,学习动力就会消失。

与此同时,青少年更看重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生活快乐、潇洒自在、为自己而活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传统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点未必能够说服他们——“吃得苦中苦”换来“人上人”的未来在他们看来很渺茫,而成为“人上人”的动力又不足——我活得好就够了,何必管其他人?

当学生是这样的认知模式时,传统的教育方式就不一定有效了。此时,班主任不妨利用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劳动是人自我实现、回归人的本质的重要途径。劳动成就人,人也在劳动中成为人。我们不妨这样认识:学习是学生的脑力劳动,班级值日和家务劳动是学生的体力劳动,各种集体活动、公益活动都是学生劳动的方式,这些“劳动”就是学生成就自我的途径,他们成长的过程也是“劳动”的过程。如果学生不愿意为各种“劳动”付出时间和精力,那么他们走上社会后也难以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更难拥有幸福的人生。

可见,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人生观的教育。思政课程传授劳动观念是为了帮学生打开一扇窗,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体验,家庭教育要求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但是,如果学生的人生观问题不解决,这些教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开展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力量是班主任,主要途径是班级日常生活。班主任如果将学生的成长过程看作“劳动”的过程,将劳动教育与人生观教育有机融合,唤醒学生的成长愿望和劳动意识,劳动教育就有了深厚的根基。

当班主任从劳动角度引导学生成长,学生才会正确理解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学生理解了成长必然经历辛劳,理解了成长就是幸福时,他们也就初步理解了“劳动创造人”这一论断对于自身的意义,成长动力就会充足,进而为未来参与社会劳动打下良好的精神根基和认知基础,而当前享乐主义、厌学情绪等教育难题也会有新的解决视角。

(何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特级教师、研究员,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

《中国教师报》2020年05月13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