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程故事

风会记住一朵花的香

发布时间:2020-06-30 作者:刘恩樵 来源:中国教师报

前年底,我在与家长沟通的微信群里发了一则讯息:

各位家长好,我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写“父亲小传”或“母亲小传”。主要想让孩子用自己的笔记叙父亲或母亲从出生到当下成长的经历,从求学、工作、生活、家庭等维度展示父亲或母亲的成长历程……

消息发出后,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家长的支持,让我增添了信心。

于是,我鼓励学生写、指导学生写、给学生时间写。我用一节课给学生讲什么叫“有粗线条的描述”,什么叫“有具体的故事”,什么叫“既有直接的叙述,又有多角度映衬”,什么叫“既有个人及家庭的事情,又能涉及社会的变革”,如何做到“有血有肉、有事有情、有叙有议”……

学生动笔了。刚开始动笔时他们也许是云里雾里,但写着写着就来“电”了,认真且郑重其事。

我每天以欣赏的姿态阅读、点评并鼓励。

一个月后,“父母小传”写得差不多了,学生便转入修改与誊写阶段。我站在黑板前,或在他们中间,一遍一遍、一项一项给他们讲解说明。我深信,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更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这个采访、写作、修改、誊写、创作的过程,就是一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的实践。

经过了酝酿、采访、写作、修改、誊写、装帧的过程,经过了从不知所措到渐显头绪的变化,经过了从不愿甚至畏惧到乐之悦之的转变,学生是怎么看待他们这项前所未有的“语文作业”的呢?

学生胡旭这样说:“‘父亲小传’终于写完了。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创作啊!虽然不易,但写作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独特而美好的体验?”

家长也很感慨:“每个人都想有一本自传,感谢女儿完成了我的心愿。读着女儿为我写的小传,一半惊喜,一半感慨……相信女儿会做得比我们更好。”

风雨之后终见彩虹,辛劳之后终有收获。每一位学生写的“父(母)亲小传”都完成了。于是,我开始与学生一起设计装帧,从零散到整一,从写作到设计,从粗陋到美观,学生的“作品”渐渐露出了真容。

为了让学生作品更富有内涵,我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语文课程教学论专家张秋玲指导并为学生作品题词,学校校长及学生家长代表也题了词。我们还举行了“风会记住一朵花的香——初二(1)班学生‘父母小传’作品首发式”,为的是让学生写作更有成就感与仪式感。

“全语文教育”是我的课程主张。让学生进行“父母小传”的系列写作,是我在“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又一种尝试。我将这项活动定义为“有意思且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性创意写作”。这是一件“有意思”的写作,别开生面,有趣好玩;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写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回归写作的本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真义,同时能够用文字亲近父母;“综合、实践、创意”更赋予了学生写作新的外延与内涵。

以“父母小传”为发轫,后来我们又进行了“我的童年小传”“我的家庭20年史”的系列写作。

去年9月在济南的一次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与到会专家及一线教师就这种创意写作方式做了交流。后来,在与一位课程专家的交流中,他建议我以“传记写作”为内容开发“传记写作课程”。于是我又开始着手让“小传写作”课程化,从“小传写作”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实施、评价、作品呈现等方面,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炼、整合、完善,形成课程方案并实施。

“小传写作”课程已经让多名学生拥有了自己的传记(小传)文学作品,如《外婆小传》《范盛桂(作者同学)小传》《邓稼先小传》《朱婷(排球名将)小传》等,尽管稚嫩,但已弥漫馨香。

风会记住一朵花的香。“小传写作”课程的写作经历以及作品的呈现,都会孕育出一股浓郁的清香,这股清香会弥漫在语文的教室里,弥漫在学生的心湖上,更弥漫在生命成长的人文之路上。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01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