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指导下的校本课程最深刻的价值是把学生放在课程的中心,把目光聚焦于自己的乡土和身边的生活,从中发现、挖掘校园文化因子,用鲜活、真实的体验充实学生的大脑,叫醒学生的灵魂。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坐落在闻名世界的编钟出土地随州城西擂鼓墩侧的凤凰山下,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沛的地域文化优势,就是存续在身边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近年来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凤凰山的物理空间,把时空融进课程,把素养导入课程,从文化内蕴、历史沿革、生物生态、艺术活动四个维度探究、整合、展示、评价,努力建构“凤舞九天”的文化课程、“凤火涅槃”的校史课程、“凤栖青桐”的生物课程、“凤翥远翔”的活动课程。
文——“凤舞九天”的文化课程。凤凰山下的文化课程最大特点是立“凤”塑“文”,创建“文化润物”的全新格局,为学生开建一片“精神成长的空间”。学校建设了“凤舞九天”主题广场;语文教师带领社团人员根据古籍记载和对古代“五行”“五德”“四维”的解释,对学校的楼宇、道路进行了命名、立牌、刻文,给它们以故事和内涵,让校园的每一寸空间与文化课程浑然一体。在综合实践课、社团活动课上开坛讲授“凤文”课程,教师明出处、阐寓意、励师生……学生在制作班牌时也运用凤凰不同的舞姿比喻自己的年级,最终形成凤鸣高一、凤舞高二、凤翔高三的序列,从而勾画自己高中三年“汲取——成长——腾飞“的成长历程。这是文化课程在学生心里悄悄盛开的情怀之花。
史——“凤火涅槃”的校史课程。学校1956年肇始于随县天河口乡,历经“两度搬迁,三番创业”,方定址于今天的凤凰山下。其曲折坎坷的发展史就是根植在校园里最深厚最亲切的课程资源。为此,历史组教师循着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这条核心素养的宏线组织编写校史。在特色校本课程的编写和学习中,史料的收集、整理、选取彰显了运用史料佐证问题的辨析能力,校史的变迁让学生掌握了用历史的发展观、时空观看待世界的批判能力,母校的发展前景又让学生增进了爱家爱国的自豪感。在校史学习课上,一个学生结合校园道路地形提出了“把现今学校的道路与学校三段发展史联系起来”的构想,这是对校史课程的再思考、再建构、再迁移,导引了许多参与者对这个创意成果的讨论、分析和评价,最后项目组把凤凰山北的一条曲折而悠长的路命名为天河路;把凤凰山西的一条短而缓上的路命名为烟墩路;把凤凰山南宽阔而平坦的大道命名为凤凰大道,并为这些路作了路牌、刻文以示纪念。悠久厚重的校史课清晰地指向了历史学科厚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情感。
生——“凤栖青桐”的生物课程。“让学生在整片森林里研究一棵树,进而通过研究一棵树而窥探整片森林。”一位特级教师“树与森林”生动比喻的课程观,成为实践的指引。学校在学生宿舍与食堂之间配建了一个约50亩的生态主题公园。除桃李园、丹桂园、松竹园、樱花园、枇杷园、腊梅园外,还种植了成行的青桐、含笑、香樟、银杏、铁树、合欢等近60种植物,有较高的生态、文化、科学价值,俨然一个活生生的生物课堂和劳动、环保基地。为此,生物组教师循着“识别—研究—保护—利用”的教学思路组织学生探究、体验:引导学生分组制作校园生物图、校园植物图鉴并挂牌,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区分能力;组织撰写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危机、保护与启示的各项专题研究,让学生对所思所得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尝试验证自己的答案,形成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学生在近距离的体验探究中,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培养了对大自然和农耕文明的敬畏。一座凤凰公园,整合了劳动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丰富着学生个人成长的情感和阅历,沉淀着学生学科素养和科学禀赋。
活——“凤翥远翔”活动课程。本着活动就是课程的理念,学校对活动课进行了顶层设计:4月高一20公里远足,5月高二旅行研修,6月高三毕业礼,9月新高三成人礼,10月-11月凤凰文化节(分体育健康、科技文化、艺术素养3个篇章),12月凤舞九天年度盛典。可以说,关键节点有课程,活动创新有亮点。这些不以“育分”为目的的校园活动课程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课程中央,尝试着观照他们的位置、身体、心理,结果意外地让教师看到了他们个性成长的另一面:课堂上让教师头痛的那个学生在航模的表演上如鱼得水频出C位,差一点因校园暴力被开除的那个男生在大学教授的讲座上因精彩的对答而变成了最美学生……学生在碰撞、交流、合作中了解了真实的自我,触动了反思,叫醒了理想,锁定了目标,开始了前行,这是任何一节传统课堂都无法给予的终身发展。
当然,一项课程的实施需要合理的规划、默契的团队,需要课程的执行力,需要一套激励措施,但最主要的是教师要有始终把学生放在课程中心的诚心和耐心;同时课程一旦启动,将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随时随地都有新知识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有较强的课程应变和驾驭能力。这是未来学校课程持续发展最需要积蓄的能量。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01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