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架构、课程范式到教师转型的全方位改革,这样的校园最终会实现处处有习场,时时能习得,人人在习学。
————————————————————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理念、方式和内容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学校的深度变革变得越发迫切,“未来学校”成为世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词。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对于未来学校的理解,特别是在国外出现了一批极具想象力的实践案例。
实际上,学校自诞生开始,一直都指向未来人才的培养。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重视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的探索呢?一方面在于“未来已来”,高考机器人、AlphaGo Zero、虚拟仿生等智能技术的出现,反映了人工智能已经从原来的“增强人”向“替代人”的方向发展。据预测,未来20年人工智能可能会让接近一半的美国人失业,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将高达77%。人类应对未来的危机感从未如此强烈。另一方面,在于“未来未知”。现在就读小学、初中的学生,将是未来面对人工智能替代危机的第一代。然而,当今学校教学的样子与200年前工业化时期相比似乎没有太大改变,还在依托“过去的经验”,采用“今天的方式”培养“未来需要”的人,尽管他们根本无法确定现在教给学生的知识在20年后能否用得上。用已知对未知,甚或无知对未知,面向未来的焦虑昭然若揭。
2017年4月,深圳市罗湖区开启了“习本”理念下未来学校建设研究,依托本土原创的“习本课堂”理论体系,充分运用“习”这一极具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国表达”,建立起面向世界的未来学校新样态——习场。
“习场”的外延与内涵
从外在逻辑来说,“习场”是师生赋能场,是师生通过“动手动脑”“知行合一”,发生“习”,促进“习”,从而实现迁移转化的赋能场域。
“场”并非单指普通意义上的场地或场所,它包括两层含义,即“场景”和“场力”。“场景”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生地的有形建筑、功能平台、工具技术等环境和设备所构成的显性物理空间。“场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客观存在的文化氛围,由此形成的隐形“磁场”充斥在管理、课程、服务、活动各个环节,“场”中的每一个主体都会受到“场力”的作用运动起来形成知识流、能力流、情感流。
“习场”强调做、行、体验、实践,打破了传统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固有定式,从价值追求上确定了未来学校是实践知识的地方,使学习走向深度,目标走向高阶。它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建立学生能力综合数据模型,量化感知学生习得情况,由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诉求和扬长发展赋予力量,追求让每个人能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服务社会。师生在这里产生相互“习”引力,同时“习”的效果越好、“习”的程度越紧密,不断推动习场的循环迭代,使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找到连接点和生成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从内在逻辑来说,“习场”强调的是“习中有教学,教学必以习”。“习场”以“理解”为入口,依托情境创设下的互动、梳理、反思、分享、反馈、建构等环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走向智慧输出。
学生进入“习场”,基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开展独享、分享、共享。学生个体通过独享方式重新组织和梳理已获得的知识内容,提炼要点,使知识条件化,成为反映应用情境的知识结构。每个学生带着自身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教师及同伴分享,使原来的知识被激活。知识的共同建构不是个体建构的简单叠加,而是系统性情境下团队合作学习的产物。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在团队的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即为知识的共同建构。它是学生由个体融入群体的必由之路,更是“习场”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习场”形成的是一个闭环结构,但又有开放的属性,像太极图一样(见图1)。太极的阴阳两半隐喻教与学,“教”不仅限指教师,“学”也不仅限指学生,泛指“习场”中所有教与学的行为。中间的曲线是波动的,不是等分的,教与学的多少根据习的条件决定,最终使教的价值与学的价值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强调习中有教学、教学必以习,阴阳两面的对立统一、和谐共存并相互转化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相辅相成、互补转化、动态平衡以实现习得。
“习场”的理论基石
“习场”源自深圳市罗湖区本土原创的“习本课堂”理念。该理念提出于2008年,并从2012年起开启区域系统改革实验,经过多年区域实践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研修方式、课堂范式及学习时空的改变。该成果荣获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习本”的课堂结构:“教—学—习”三过程
“习本”首先是对课堂结构的一个革命性改变,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二过程”,提出课堂教学“三过程”理论,即课堂有教、有学,更重要的是还有习,并且以习为本。“教”指教师“传授知识”,“学”指学生“接受知识”,“习”即“习得”,指学生“同化知识”,这里“习”成为“教”与“学”联结交汇和有效转化的关键点,课堂本来就应是习的地方。
(二)“习本”的课堂演化:“教本—学本—习本”三时代
“习本”代表课堂演化发展的趋势走向,从“熟练人工”“技术工人”到“知识工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带来对课堂价值取向由“教”“学”到“习”的转移,据此我们创造性地提出课堂百年演变历程中课堂革命三个时代的划分,形成“教本-学本-习本”时代课堂基因,即“教本”的“统一化、标准化、规模化”,“学本”的“技术化”,“习本”的“个性化”。
(三)“习本”的课堂价值:“以习为本、因习而得、习的个性化”三要义
“习本”具有三要义(图2)。第一,以习为本,以习为价值取向,重构课堂文化。不同课堂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力以培养不同的人。第二,因习而得,课堂本质在于习得,“学”和“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习”是“学习”的落脚点。第三,习的本质是个性化。“习”的过程与结果的可视化能帮助每个人找到个体差异特征。
(四)“习本”的课堂迭代:“习知,习惯,习性”三境界
“习本”要义的作用会实现由习知、习惯到习性不断提升的迭代(图3),不仅完成知识技能内化吸收的“习知”(内化),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习惯,强调良好行为固化的“习惯”,带来综合能力的提高(固化),还会上升为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表达的“习性”素养境界(外化),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发展历程。
既然“习本”作为未来课堂的新理念,那么课堂在时空上突破了限制,从班级小课堂延伸拓展到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习本”思想和操作模型不断向更广、更深、更远蔓延,因此生成与学校、社会一体的“习场”未来学校全新样态。
“习场”的创设
2017年12月,罗湖区政府与华润置地有限公司签订创办“未来学校”合作协议,以“习本”理念为特色,打造一所“面向未来、对标国际、适应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推动“习场”成果的落地和转化。“习场”的创设,通过习境、习程、习法、习链关键条件,并以六大融合来实现。
(一)习境
“习境”指的是习得环境和习得情境。“习场”的外显特征首先就是体现“习”的生活方式的学校建筑环境。未来学校的校园环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未来学校充分挖掘山、水、植物、太阳等自然资源,依山而建、掩映山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增进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
至于校园内部,不是固定的教室、电脑室、运动场,而是多元复合式服务“习”的情境,应设计为教室内外融合。未来学校利用多功能宽走廊和教室一体化规划,创建独习、互习、共习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空间,开辟实验区、展演区、游戏区、阅读区等,打造实现课中实践和体验、课余活动和拓展的场景。
(二)习程
“习程”指的是习得课程和习得过程。未来学校的课程,除了一般理解的课本、教学内容之外,学校本身就是一门大课程,实现课程与空间融合。学校里的每一个空间都可以将其课程化,每一个已有课程都可以将其情境化,学生的看、读、写、唱、做、演等都能与空间进行互动,习的活动发生在学校各个角落并连接在一起。比如建立漂流式图书馆,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图书馆,阅读无处不在。
同时,“习得”过程是动态的,且极具个性。未来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习得情况,按照习得水准而非年龄划分年级群组,组织结构逐渐走向微型化和小班化,混龄合作与交往成为必然趋势。结合中华文化建筑特色的多室共享庭院式设计,有利于学生在自然形成的混龄小社会中习得特长、团队意识、社会意识。
(三)习法
“习”是一项综合性行为活动,本身就需要跨学科融合的方法。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否则这种认知多是片面的、肤浅的,无法走向丰富和深刻。未来学校实施“三环四步”即课前习“有备而来”、衔接部分“知己知彼”、课中习“百战百胜”、课后习“推陈出新”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基于学科项目、学科内容、学科问题,获得知识活化、迁移的生活实践和真实体验。
(四)习链
“习链”指的是习得数据链、情感链、场所链。未来学校将是一个博物馆,是关于师生自进入学校到离开学校的学习生活成长串接起来的全过程数据链,将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这必然离不开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场所链,将学习资源分布在“家校社”中,建立起学生、家长、教师的情感链,让学生、家长、教师自主管理、组织,共同服务于践习的文化。最后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持,将通过生-班-校-家-区全过程习得大数据分析建立学生的成长链。
基于此,“习本”特色未来学校会沿着“习本”理念着手开展一系列办学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表达系统:创新治理模式,进行“习治”的运行管理;创新课程内容,编制“习材”的内容体系;创新师资培训,组建“习师”教师队伍;创新实施路径,常态推进“习得”操作系统……从管理架构、课程范式到教师转型的全方位改革,这样的校园最终会实现处处有习场、时时能习得、人人在习学。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08月19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