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我眼前的是郑英老师的新著——《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作为当过多年班主任的德育特级教师,郑英老师把那些“有声有色”的故事加以提炼总结,写成美文与众人分享,无疑是有价值的。
听说郑英老师一直很喜欢美学,她有一本书就叫《教育,向美而生》。的确,教育与美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如同一对孪生姐妹,都有着对“曲线”的偏爱,都崇尚“柔性”的智慧,都向往“和谐”的境界。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而我也愿意相信“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无论是她的这本书,还是透过这本书呈现出来的她的课堂,我都能感受到较为丰满的美学意蕴。
她的师道有尊严之美。郑英非常强调师者和课堂的仪式感。她在自序里开宗名义写道:“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课堂自然承载着非比寻常的重任和意义。可以说,教师真正的高光时刻,是他站立于课堂之时。”她在书中描述了吴宓教授对待授课那种“宗教般的虔诚和投入”,读来令人动容。其实,所有当得起“先生”这两个字的教师,都会自觉地拥抱那种因为尊重课堂、尊重学生更是尊重自己而萌生的仪式感。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仪式感不仅仅意味着外在于身心的规范和约束,它其实内含着一种内在的秩序和韵律,是自律而自由。视听言动之间,动容周旋之际,有尊严,有亲切,有“谨”和“爱”,有“敬”和“惜”,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
她的书里有智慧之美。《三体》作者刘慈欣曾说过,面对未来一定要摒弃直线思维。教育也一样。教育和美学对于“曲线”的偏爱,其实就是对于智慧的追求。比如郑英写到该如何智慧地设置课堂提问,她抛出的第一策就是:“曲”——直题曲问,曲径通幽。事实上随后提出的“诱”(故意出错,借力用力)、“退”(以退为进,反主为客)、“掘”(于无疑处,浅处深掘)、“暗”(明暗相间,产生悬念)等策略,都可以被统辖在曲线思维、曲线之美这个范畴内。
简约之美也是智慧之美的表现。《你的课堂“简约”吗》一篇中,郑英极力推崇简约课堂,认为它是一种大气,是一种深度,是一种积淀,是一种自然,是一种经济,是一种艺术。优质的课堂不需要太过戏剧化,它要能提炼出“课的含金量”,过滤掉“课的掺水量”。
同样暗合美学精神“三味”的是郑英反对教学中的做作之态,崇尚课堂的自然之美。比如,她批评课堂中的“伪合作”现象,直指“伪合作”的诸多弊端。我理解中她的理念是:优质的课堂是有声有色的,但又不可为“声色”所累,出现“审美偏差”。
她的课堂有化育之美。好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让他们因为这样的课堂而萌生探究欲、释放想象力。优质课堂一定是灵动的,是不断生成的,是随时生长的,是尽性化育的,是一双双发着光忍不住想要跃跃欲试的眼神,是一个个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片刻。
郑英当然懂得并善于创造这样的片刻,她认为,真正的生成应该是这样的:善启学生的疑——引而不发,激活源头;智用学生的惑——急中生智,即时变奏;巧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化拙为巧;活用学生的问——由此及彼,顺势延伸;妙用学生的题——顺水推舟,巧妙点化;反激学生的思——变堵为导,反弹琵琶……这样的学生心智活跃、思维情感拔节生长的课堂,不正是每个教师所向往、每个学生所盼望的吗?
正如郑英在自序中说的那样,她愿以此书增添教师的教学勇气和智慧。在我看来,她是想通过写作向所有教师传递这样一种自尊自信:我可以不是课堂的主角,但课堂就是我的主场,“是一种生命的在场”。
(作者单位系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中国教师报》2020年09月02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