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不当浅薄之师

发布时间:2021-01-05 作者:张 敏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更是教师提高能力的修炼场。回首25年的课堂教学之路,我深深体会到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同盟”,方能促进课改之圆形成闭环。

还记得初上讲台时的惶恐和青涩,面对一群青春少年,我的眼光无处躲藏,手足无措,声音不畅,神色慌张。忘不了第一次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我被深深打动,带着学生连读几篇美文,用了整整一周的语文课。我基本是不加选择地全盘托出、毫无章法地照本宣科,没有顾忌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不知道寻一个恰当的切入口,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还他们自主思考的乐趣。

时隔20多年,我无从知道当时的学生是否还记得那次经历,但自此以后,每次执教《背影》我都感到更深的遗憾和警醒:若为浅薄之师,愈是孜孜不倦,愈是误人子弟。

教书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教学相长、彼此成全是对教师最高的褒奖。2014年,我开始关注语文特级教师王君的博客,从而打开视野,意识到语文学科的浩瀚多元,意识到自己课堂的无聊和浅薄。于是,我开始锻炼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人文读物填补自身浅陋,而优秀同行、教育专家的解读也常常令我脑洞大开。

大量的“输入”促使我不能自已地“输出”,陆续在报刊发表“豆腐块”文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文质兼美,选文虽不足千字,但读来情深意长,执教后我写下了3000多字的文本解读《秋的叮咛 生的突围》并得以发表,得到了众多读者的积极反馈。

然而,我并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发生连接,引发他们的独特感悟,只是自我陶醉地向学生“兜售”自以为是的感动,甚至还因学生无动于衷而苦恼,没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给足学生深度学习的导入,是否给他们搭建了必要的“脚手架”,有没有适当地引领和放手……

如今思来依然冷汗津津,那时那地的我心里只有自己,哪有满屋子的学生。这暴露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硬伤——“目中无人”。

后来,随着课改理念深入我心,我强烈意识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只有建立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将语文活动、文本内容、语用知识三者有机结合,整合多种要素设计“任务群驱动式”语文活动,方能落实课程目标。

为此,我需要重建一个观念——教材更是学材,更新一种角色——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呵护者,指引他们到广阔的语文实践中去。

基于这样的领悟,我开始有意识地管住嘴,尽可能将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人人发声、多边交流”的实践性学习,将语文活动、言语文本、语用知识三者整合,设计出“任务驱动式”语文活动。比如在教学经典篇目《春》时设计了“以写促读”的语文写作实践,号召学生诵读、记忆这篇美文,直接吸收原汁原味的营养精华。然后开启仿写之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结果是惊喜连连,小到修辞炼字的品析鉴赏,大到立意构思的布局谋划,一篇篇神形兼备的仿写文精彩呈现。这样的学习效果,不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完美呈现吗?

当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信任、解放学生,大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分享的平台,师生教学相长、彼此成全的美好风景就会在前方等着我们。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云梦县实验初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06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