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本土化”的课改之路

发布时间:2021-01-05 作者:龙宝新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01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随后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起来,中国向世界宣告跨入“课改的世纪”。20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课改精神已深入到中小学的“毛细血管”,一种综合均衡、自主灵动、民主多元的课改气象悄然显现。

与之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课改是一个问题丛生的领地,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做好挑战的准备;课改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每一位课改人都要有超强的耐力与意志。

在课程创造中探险。真正的课改是一次创造,20年课改直面制约教育的四个现实问题:“三维目标”的提出解决了课程目标的素养化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入解决了课程主体的归位问题,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解决了课程权力的配置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解决了知识本位课程的功能缺陷问题。这些改革堪称中国课改史上的创造与探险,尽管改革并未全面成功,但人本、创生、民主、务实的课程价值观已在基础教育领域扎根,一种新型课程文化与生态初具雏形。

在课改磨砺中成长。好课改是时代的丰碑。在这场课改中,一批课改名课、名师、名校脱颖而现。在课改中,每一个有想法的教师、有追求的校长、有理想的学生都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华、发掘自己潜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机遇,经由课改事业成长学生、成功教师、成名学校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与信念。经历了课改的洗礼,中国课改阵营与标杆发生了悄然变化:那些信守素质教育精神、学生真心喜欢、教学效能卓异的课堂日渐成为“好课”的标杆;那些投身课改事业、坚守育人目标、全面激活课堂的教师日渐成为课改阵营的“统领”;那些秉持教育家办学、课改强校、名师立校、服务育人理念的校长站在了前排。

在直面问题中开路。在问题破解中前行是课改的主题。课改不仅是教育常规的破旧立新,更是一场问题催生、国情再认、思维调适的实践。课改一定是多主体协同发力的实践,没有行政部门、学校师生、家庭社区的共同参与、相向而行,课改将失去栖身的生态;课改一定是城乡统筹推进的工程,打通城乡两个世界,课改才可能照亮每一个角落;课改一定是内外联手的系统变革,行政发动、专家促动、教师行动三位一体,变外来政令为内生需求,课改才可能纵深推进;课改一定是教师主打的一项事业,缺失课改培训、课程意识、课堂创生支撑的课改终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课改曙光指引下再起航。在新时代,坚守育人主题、夯实中国特色、参与世界对话将成为新主题、新使命。

首先,牢记立德树人的宗旨。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统领,有机整合学科教学的三大基本功能——求知、成人、做事,着力造就全面发展、素质卓异、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未来中国基础教育课改的灵魂与中枢。在育人主题下,凸显课程的育人精神,创新课程的育人方式,探索核心素养的课程化路径,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焦点。

其次,创建中国特色的课改。中国价值、中国特色、中国文化是课改的鲜亮底色。课改必须在契合国情、彰显中国立场中才能赋能中国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强化中国价值、中国文化,构筑当代课改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以应对中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应试文化根深蒂固等现实问题,成为新一轮课改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任何课改都具有文化性、地域性,构筑对当代中国量身定制的一套课改制度,是课改永葆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最后,构筑面向世界的课改格局。中国课改是世界课改的一部分,为此构筑具有世界教育格局意识的中国特色课改方案,提升中国课改的世界传播力、领导力,是未来中国课改的应有视野。中国课改与西方先进课改之间是协作共谋、命运与共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中国课改才可能在开放、包容、固本中彰显自己的魅力、实力与生命力。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06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