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程图纸

古陶缶歌 “创响”中国

发布时间:2021-01-27 作者:吴雪蔚 丁世洪 犹明才 来源:中国教师报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器,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1000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

1291年,马可·波罗带着他的“世界见闻录”从中国回到欧洲,瓷器在“见闻录”中被描述成美妙绝伦的器物,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瓷器就是中国。甚至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瓷器说”:他们认为欧洲人特别喜欢中国的瓷器,瓷器在英语中叫Chinaware(中国器皿),后来就把瓷器的原产地中国简称为China。这样的说法虽然不一定准确,但也透露出中国与瓷器的密切关系。

陶瓷,源起中国,传扬天下。重庆大学城人民小学基于陶瓷文化研发“古陶缶歌”课程,构建“China课程体系”,让学生立足中国,放眼天下,在劳动中学会创造,在审美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体验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古为今用、“创响未来”!

课程背景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学习陶瓷艺术,不是简单地玩泥巴,而是中国风格的STEAM教育,淘泥烧窑体现科学之究,印坯修坯体现技术之匠,摞泥拉坯体现工程之塑,画坯上釉体现艺术之美,萃取符号体现数学之趣。这样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有现代艺术的属性。

重庆大学城人民小学地处重庆市高新区,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以创新创造为着力点寻求课程突围。面对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实践操作欠缺,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学校开设的“古陶缶歌”课程上接“天线”、下接“地线”,顺势而为、正当其时,这既是劳动教育又是美育,更是润物无声的德育。

课程目标

“古陶缶歌”来自清朝乾隆皇帝的一首诗,它传承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将中国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同现代生活、艺术相结合,通过认识与理解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和装饰技法,运用各种形式原理来对陶艺作品进行造型与创想,并将数学、语文、化学、历史、美术等融入课程中,是集德智体美劳“五育”为一身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通过观察、认识与理解泥条、泥球、泥片、釉色、粘贴、雕刻、机理等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与装饰技法,运用叠加、对比、平衡、重组、变形、旋转等形式进行造型,增强探索兴趣,提升表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通过理解、描述不同时期陶艺作品的材质、色彩、工艺处理等,认识经典的陶艺作品,了解陶艺与空间、历史、文化、美学的关系,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美育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陶艺造型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劳动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创新创造,拓展眼界和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目标,参考国内外已有成果,构建“古陶缶歌CHINA”课程体系,研发“寻根陶瓷、走进陶瓷、探索陶瓷、研究陶瓷、创想陶瓷”等课程领域,各领域又确立了“探索与表现、审美与理解、实践与运用”等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做、专题教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CHINA”中,C即Clay pottery(黏土陶器)——瓷·前世;H即Handmade primitive porcelain(手工原始瓷器)——瓷·诞生;I即Impervious porcelain (不渗透的瓷器)——瓷·跨越;N即National porcelain(全国性的制瓷)——瓷·巅峰;A即A mass art(大众艺术)——瓷·未来(见右图)。

课程实施

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大力挖掘美术教育资源,打造了陶艺学科教室,不仅配备了拉坯机、泥片机、陶艺专用桌椅,还有大型电窑,适时烧制作品。学校将“古陶缶歌”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吴雪蔚陶艺工作室”,配齐配足了专职教师和辅助教师。

普瓷·常课——普及课程。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习陶艺的权利,梳理归纳现行《美术》教材中的陶艺内容,由专职教师在专门教室上课,着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形成校本教材《古陶缶歌》,每班每两周一次陶艺课,进行传统的泥球成型、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捏雕、彩绘等技能学习,了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精瓷·技课——特长课程。通过师生双向选择进行社团选课,组建“陶艺兴趣小组”,每周开展三次活动,共计时长320分钟,开展“陶艺·山城”“陶艺·重庆火锅”“陶艺·植物的领地”等项目式探究,激发学生想象,唤起创造欲望,开展陶艺创作。

响瓷·艺课——活动课程。将陶艺融入主题活动,如在“语文周”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起名、讲解、答疑、解惑等,在“数学周”烧制数字、数模等,在课前3分钟讲解陶瓷发展的历史……同时举办陶艺作品展,学生在活动中自由表达、尽情体验、创意想象。

拓瓷·创课——大师课程。依托大学城资源,依靠家长、社会的力量,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进行主题参观学习;聘请高校教授、知名艺术家走进学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丰富知识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赢瓷·商课——财商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古玩市场、艺术超市,通过辨别古陶、选购瓷器、售卖陶艺作品等,走出学校,进入社会,锻炼胆量,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艺术鉴赏能力、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社会责任感。

课程评价

“古陶缶歌”课程,不仅关注学生技能的掌握,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还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创作、思考的过程,而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审美、人文、创新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与评估。

过程性评价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其课程学习的出勤率、参与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艺术作品创意创造性。建立陶艺学习档案袋,记录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看到不同时期自己创作与成长的变化。

终结性评价结合每学年一次的主题陶艺作品展进行,邀请教师、家长、学生通过现场作品的呈现方式、呈现效果以及“销售”转化情况进行生生互评、家长评和教师评,采用等级评定或使用描述性语言的形式呈现。

(作者单位均系重庆大学城人民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27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