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是一生的课题,提升自我是永远的追求。但我们太忙碌了,来不及思考:昨天我们曾经是谁?没有时间思考:今天我们正在是谁?更无暇思考:明天我们即将是谁?而执笔一书,或许可以沉淀那些过往。
小时候,我的作文处于老师不会拿来当范文也不会被退回重写的“安全”位置。19岁中师毕业参加工作,初为人师的茫然无措、焦头烂额多表达于口头。此后在各项大赛中屡获荣誉,那些喜不胜收也藏于心头。
现在想来,有多少情感在过往中消散?有多少灵感在等待中遗忘?有多少冲动在“忙碌”中夭折……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曾写道,写作即坐下来判断自己。看来,写作首先是记录自己和认识自我。
2003年,我初次参加省级培训,听到了华应龙老师那节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复习课,一下找到了自己的偶像。2016年华老师在榆林做培训,家人开车送我赶赴130多公里外的学校听课,终于圆了拜师梦。
华老师是一位有文学情怀的数学教师,无论工作、生活节奏多么紧张,他都坚持写作,也常常询问我们“文章写得怎么样”。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作为教师,我们能做什么?
“伙伴们,我们一起来写辅导学生阅读的文章吧,我觉得这是抗疫中有意义的事。”华老师在工作室群里发出为孩子撰写数学阅读推荐文章的提议。往后的日子,他一边推送自己的文章,一边鼓励我们:
“选择一本书,精读3遍以上。那么书中的方法你就能掌握,作者传达的思想也仿佛出自你的肺腑!”
“躺在床上构思文章,效果甚好,不信你们试试。”
“没有写过文章的伙伴、不敢写文章的伙伴,试试吧,打开电脑就行。”
……
于是,我选定一本书,阅读时每逢惊喜便标记于书籍边缘。灵感星星点点,记录琐琐碎碎,思路朦朦胧胧,不知是否可以成文。但当我打开电脑,文章真的一字一字写出来了。原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关于写作,并不是会写才写,而是写了才越来越会写。
其实,我们对于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有感悟,为什么没写出来?每逢提笔,恰被琐事打断;但有冲动,总觉时间不够。文章就这样搁浅。爬山只需要迈步就行,写作只要提笔即可。
文章写成后,大到立意结构,小到标点符号,华老师都一一指点。修改一二次、斟酌三四次、完善五六次,仔细想来,修改文章的过程与人生历程何其相似——每一段,当我以为达到了最好效果,站在更高位置总能看到不足;每一次,当我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生活在精彩和黯淡中轮回,写作在肯定和修正中沉淀。
于教师而言,有多少好课,是在写作中琢磨出来的;有多少灵感,是在写作中迸发出来的;有多少经验,是在写作中积淀下来的。面对“写什么”的疑问,我想说,有什么不可以写?哪一节好课不是一篇好文章?
落定尘埃,文章自来。站在小我的角度,写己、写人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审视;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写人、写事皆是一种传承。今天的每一次记录都是对历史的传承。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皆是“历”,记录下来便成为“历史”。这样说来,写作难道不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吗?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靖边县第十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4月07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