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更能教育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如何将党史教育贯穿于思政课,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呢?我认为要让思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才会让党史教育“火”起来。
盘活课堂空间,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件红色文物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承载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的思想情操。学校充分挖掘地方党史,利用当地的红色纪念馆,通过实景沉浸式教学将课堂空间进行拓展,采用实地研学的形式将课堂搬到纪念馆。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党史教育,还可以采用“云上参观”的形式,走进各地有代表性的红色纪念馆,让旧址遗址成为“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教材”。
实景沉浸式教学。为了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英雄故事,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品质,学校带领学生来到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胶东乳娘纪念馆、胶东公学红色纪念馆,开展实景沉浸式教学。在纪念馆中,专业讲解员和学生讲解员交叉讲解,将一段段往事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使学生宛若穿越历史烟云,亲身经历了那段革命往事。一幅幅作战图、一张张旧照片、一个个老物件,都见证着那段红色历史,演绎着当年的英雄故事,让学生走近英雄,使“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构建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新型沉浸式思政教学模式。
云上研学旅行。为了让学生走进更多的红色纪念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学校深度融合互联网,利用纪念馆的VR技术,通过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重构教学空间。学校带领学生在线上参观了江西弋阳方志敏纪念馆、四川绵阳邓稼先纪念馆、湖南大学谭千秋铜像等,生动形象的英雄故事、身临其境的线上参观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更多英雄事迹,深刻体验了他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仰。
创新上课地点。学校打造“行走的红色思政课堂”,不仅盘活了红色纪念馆,让更多的红色教育基地成为思政课的“打卡地”,还让纪念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成为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把历史转化为课程、把史料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这样才能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
激活学生体验,打造有深度的思政课。为提高学生学党史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成为课堂的主角,协同构建有深度的思政课。
学生讲党史。每次实景参观活动之前,学校都会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相关故事,做好充分准备,参观时在现场做讲解员,讲述英雄故事,讲述文物来历……学生讲党史,以学生的视角、学生的语言重新阐述他们心中的英雄,用“党史小故事”讲述“爱国大道理”。
多样化体验。思政课的灵魂在于触动,要让党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要让学生产生共鸣。学校将音乐渲染、朗诵、表演、观看影视作品等多种体验式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将原本枯燥的党史课变得有血有肉。例如,在学习了马石山十勇士英雄故事后,学校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用课本剧的形式再现当年情景,学生在各种人物的表演体验中深入感受英雄人物的坚定选择。
思路一活天地皆宽,只有课程“活”起来,教育才会“火”起来。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开辟思政课教学新天地。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乳山市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23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