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研发渠道通常不外乎两种类型:一是校本化处理,基于学生整体情况、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发展需要,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通过重组、整合、深化、补充、拓展等方式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二是研发新成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充分结合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学校设计并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新课程。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具有几个突出价值:
利于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了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凸显出教师的课程意识、服务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主体意识,让教师变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研发者、实施者、评价者,能够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借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受到了更多关注,也获得了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校本课程具有多样性、可选性、互动性等特点,学生对于校本课程的反馈和选择也是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
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有效解决“千校一面”的现象,形成“一校一品”的繁荣局面。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学校教师,他们最了解学校可以利用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让课程更好地承载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当然,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教育研究者与管理者的思考和关注。
关于课程特色。校本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当作特色化办学的突破点或重要抓手,借以凸显“一校一品”的学校特色。然而,许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课时严重不足,有时还要与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分摊”课时,学生的实际参与和收获也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特色”“特色课程”乃至“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称号恐怕会有些名不副实的感觉。
关于课程质量。校本课程主要是学校教师开发的,然而许多教师是缺乏课程研发能力的,课程的原创性严重不足。一些课程属于“现买现卖”,教师从网络上搜寻资料,生搬硬套;一些课程由中高考科目拓展延伸出来,成为专门应对中高考而设置的强化训练;还有些课程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只是一些零散的学生活动,甚至在实施过程中也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关于课程实施。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始终处于从属的边缘地位,通常是掺和、捆绑在一起进行所谓的“混合式”“融合式”实施,因为学校无论如何无法避开残酷的考试压力,开展校本课程的课时捉襟见肘。至于结构各异、取向多元、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这些校本课程应有的特点,对于许多学校而言更是难以企及。
关于课程评价。许多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是十分灵活而多元的,但这同样也造成了一个问题:课程评价过于随意,评价结果对于学生发展而言也没有多少实质影响。缺少相对规范严谨的评价体系,客观上必然会削弱校本课程的育人实效。
关于课程管理。有些学校缺乏课程建设应有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意识,大量课程开发者属于教学岗位与管理岗位“一肩挑”,日常工作中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学科教学意识与思维。同时,学校管理者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视野和理论素养,从而确保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有序推进。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2021年08月25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