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观课笔记

当课堂为思维发展而教

发布时间:2021-09-07 作者:毕文川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以思维导学为核心的课堂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思维力。课堂上,教师通过不同情境创设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三层目标的导航,搭建学生认知思维的桥梁,加快学生进入思维高速路;通过阶梯式路径导引,减小学习斜面倾角,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放大学习意义。

我们来看一节高中历史课例——

课堂上,柴玲玲老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导入教学。接着,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性质;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分别做了什么说明?以及一个“能力提升”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然后,选择两个小组展示,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引进行评价。此后,柴老师让学生根据知识清单勾画“思维导图”,并进行展讲小结。最后,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斯大林,你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怎么做”的问题中结束。

整节课,学生的合作讨论与展示点评都实现了高度参与,应该说达成了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

这是一堂经过专家指导过的公开课。课前,根据柴玲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教学设计,专家提出三点修改建议:

一是在学习目标的呈现上,目标要适当合并,不宜偏多。比如,条件和过程可以归为一类,结论和原因可以归为一类,一个层次原则上不要超过3个目标,要突出关键内容。同时,要注意目标描述的方法,使目标读起来通俗易懂,方便学生理解。

二是对于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要设置一定的问题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比如,列宁主义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什么没有十月革命,建立新中国的过程就要延缓等,使学生通过问题链产生学习的欲望,进而激活学习动力。

三是要适当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比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说说你对列宁主义和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如果这样,就会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

课后,听课教师和专家再次对这堂课进行诊断。专家在总结这节课优点的同时又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认真研究教材,关注教材中的“学习聚焦”板块,因为这往往是教材的关键之处。设置的问题最好与“学习聚焦”板块有关,再引导学生适当展开讨论,更容易实现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不要急着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学会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同时要注意表扬和激励学生。

三是要抓住关键内容的升华,在谈到某件事的“影响”时(比如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一堂课因为专家的指导不断有新的改进,通过这样研课、磨课,教师自然收获许多。实践证明,当课堂教学以思维导学、思维发展而展开,学习目标自然会更清晰准确,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也会得以顺利落地。在主动性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欲望不断被激发,原本冗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易典型,专注突破重难点的学习让课堂效率和质量最大化,学习的深度得以延伸。

(作者单位系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1年09月08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