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课,黄老师就行色匆匆地来找我:“刘老师,小辉在体育课上全程不参与活动,情绪特别低落。我跟他谈话的时候,发现他的左手臂上竟然写着‘我想死’三个字,我帮他把字擦洗掉了。小辉不让我告诉您这件事,但事关重大,还是要让您知晓。在小辉面前您就装作不知道吧!”
在此之前,我已经与小辉妈妈在电话里沟通过两次,及时向家长反馈了孩子近段时间在校的“反常”表现:参加美术社团活动时他一动不动,老师问他为何不画画,小辉说自己不喜欢画画,是妈妈逼他参加的;排练“六一”会演节目时,小辉蹲在角落里一声不响,老师问他为何不参与?小辉说自己不喜欢跳舞,是妈妈硬要给他报名;竞选小组长时小辉眼都不抬,老师问他为何不参与?小辉说自己不愿意竞选组长,可妈妈不同意。
每次听完我的反馈,小辉妈妈都认为这是孩子在耍小性子,她回家劝导一下就没事了。
我万万没想到,小辉居然在手背上写下这样过激的话。妈妈“强势的爱”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用自己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以示反抗。
我又一次拨通了小辉妈妈的电话,如实告知了这件事。电话那头,小辉妈妈先是很吃惊,随后陷入沉默。同样身为母亲,我知道她的内心一定很复杂,有害怕,有难过,有后悔,还有自责。
“小辉妈妈,我完全理解你的初衷,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爱好,我们要顺势而为……”
“我错了,我没想到孩子会这样痛苦,我总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为孩子好,从来没有问过孩子的想法……”她哽咽着。
是呀,谁也不会想到一个阳光开朗的8岁孩子会做出这般举动来。生活中,低学龄儿童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家长忽视。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思想,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关系到孩子的事情,家长作决定前,是不是应该问问孩子愿意吗?
家长想通了,小辉的心结解开了吗?想到这里,我决定当晚去家访。
小辉一见到我就迎了上来,嘴角挂着浅浅笑意。我读懂了小家伙的微表情,他在欢迎我!小辉拉起我的手,将我带到客厅,挨着我坐下。
我说:“小辉,比起画画和跳舞,你更喜欢阅读和书法,对不对?”
“您怎么知道?”小辉开始放松了下来。
“因为我经常看到你阅读、练字呀!我也知道你不愿意竞选组长,是想等自己的实力更强一些再参与,我没说错吧?”
“是的!”小辉认真地点点头。
“以后遇到不开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记得来办公室找我说悄悄话。”看到孩子的心结已被打开,妈妈把话接了过去。
“孩子,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会原谅妈妈吗?”
“会!”小辉大声说,一脸笑容。这笑容里蕴含着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的幸福。
爱说爱笑的小辉又回到了我面前。小辉在手上写“我想死”的事情,我没找他谈过,他一直以为我不知情。
教师与家长唯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态、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才能信任并接受我们的教育。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建宁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9月29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