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荣成: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发布时间:2021-09-28 来源:中国教师报

新时代呼唤新举措,新难点亟待新改革,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正在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如何解决这一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山东省荣成市教体局响应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改革,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新模式、新范例纷纷涌现,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助推义务教育水平再迈新台阶。

——————————————————

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味”。

教学情境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作为一种重要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将课本理论回归现实,使数学从抽象的理论走向直观的现实生活,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从日常小事入手,引导学生识别小数、会读小数、会写小数。

我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大家都去商店买过文具,你们知道各种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文具的价格。”

接下来,我向学生出示图片:小华去商店买文具,商店售货员告诉小华,一支铅笔0.5元、一块橡皮1.5元、一支圆珠笔2.9元、一支钢笔9.9元……

待图片展示结束,我再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发现所有的文具价格都有小数点。如此一来,我便将数学课程与日常生活巧妙结合起来,达到了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教学素材生活化。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经常不集中。但是,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有趣的教学素材能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备课环节,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既有数学味又有生活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

在学习“克与千克”这一部分知识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与理解“克”有多重,在备课环节,我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比如,我找来几枚两分钱硬币,其重量约为1克。然后,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内成员轮流掂一掂两分钱硬币,感受“克”的重量。当学生对克、千克、吨这几个重量单位有了基本认知后,我继续为学生出示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准确区分克、千克、吨。比如,一包食盐重500(  )、一个小学生体重35(  )、一头亚洲象体重4(  )……

通过生活化教学素材的展示,学生变得乐学好思,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力、观察力与思考力。

习题练习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了实际生活。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融入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场景与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活化的习题,引导学生实际观察与操作。

在学习“时、分、秒”的知识时,为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对“时间”这一概念的熟练掌握度,我为学生设置了生活化的习题,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比如,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家里的钟表,也可以与家长进行讨论:几时,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会呈现出直角;几时,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会重叠在一起;几时,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学生通过在生活中观察钟表,有效复习了课堂所学。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索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现实、更有趣、更有用!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鸣黎)

花样跳绳,跳出健康和快乐

开学不久,学校准备为新生组织一场跳绳比赛,以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所有体育老师接到学校通知后,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我也不例外。

周二,我给新生上体育课。一上课,我就迫不及待地教学生练习跳绳。首先,我让学生双脚保持原地不动,双手抡绳子;其次,我让学生练习双脚快速跳跃的动作;再次,我指导学生跳绳,进行手脚配合练习。

刚开始,学生练习得比较认真,虽然动作不连贯,只能连跳一两个,但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跳绳的基本要领。可是过了一会,部分学生就开始一边跳一边玩,甚至直接坐在操场上闲聊。我发现这种情况后默不作声。是呀!练习跳绳单调又枯燥,谁不厌烦?我正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下课铃响了,学生兴高采烈地离开操场,我也若有所思地回到办公室。

回到办公室,我继续思考怎样开展接下来的跳绳教学,一味强迫学生练习效果肯定差强人意,可是不练习又不行,跳绳比赛的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学生都爱玩,有没有新鲜有趣的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爱玩的需求,又能达到练习跳绳、锻炼身体的目的?

我想到了跳绳游戏和趣味跳绳。我何不组织学生玩玩跳长绳游戏?借助摇绳速度的变化提升学生双脚快速跳跃的能力。我还可以向学生演示趣味跳绳的动作,借助趣味跳绳的各种跳跃姿势,提升学生手脚的协调能力。虽然关于跳绳的游戏与趣味活动不多,但足以激发学生的跳绳兴趣。

周四上午一上体育课,我就跟学生说:“今天我们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好吗?”学生一听玩游戏,连蹦带跳地喊:“好!”于是,我把两根跳绳串在一起,向学生讲解游戏规则:两个人一左一右摇绳,另外两个人分别饰演“猫”和“老鼠”,饰演“猫”的学生在左边跳过绳去追“老鼠”,饰演“老鼠”的学生从右边跳过绳去躲避“猫”,直到“猫”捉到“老鼠”为止。讲完规则后,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正式开始玩这个游戏。

一开始,学生害怕跳绳会打到自己,跳得很小心,“老鼠”总是轻而易举地被“猫”捉到。后来,学生逐渐掌握了跳绳的技巧,跳得越来越娴熟,“猫”和“老鼠”边跳边跑,大家玩得特别开心。通过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学生双脚快速跳跃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后续跳绳练习奠定了基础。

不知不觉间,半节课过去了,学生丝毫没有厌烦、疲惫的感觉。剩下的半节课,我又向学生演示了趣味跳绳的玩法,主要有“反跳”“双飞”“麻花跳”等,学生看我跳得花样百出,特别羡慕,都问我怎样才能学会。我对学生说:“趣味跳绳是跳绳比赛的加分项,你们想掌握这种跳绳技术,就要变羡慕为行动,多加练习,熟能生巧。老师就是通过不断练习才达到这个水平的。”学生纷纷点头。

同样是体育课,授课方式不一样,其效果也不一样。自从上完这节课,我看到学生课间都在认真练习跳绳,尤其是“双飞”。每当看到他们拿着跳绳在练习,我都会感到很欣慰。

体育课不应是跑跑跳跳的机械训练,而应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乐,当上体育课成为一种“享受”时,学生如何不爱它?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孙军桥)

“考试焦虑”治标还需先治本

纵观以往教学我发现,初中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以“考试焦虑”问题最为高发。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各不相同,焦虑情绪的外在表现也各种各样,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擦亮眼睛,找到根本原因,对症下药。

一天早上,小然踩着上课铃声来到教室,到了座位上一直心神不宁。我以为她早上来得匆忙,第一节课难以集中注意力。可后来陆陆续续有任课老师跟我说起小然上课心不在焉。小然是个学习踏实、认真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我把她叫到办公室。

小然是个敏感的孩子,显然已经猜到了我为什么找她。她很紧张,一直低着头,我问一句她答一句。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小然之前会考考得不理想,临近期末,她生怕自己考不好,因此忧心忡忡,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一上课就手心冒汗。这是典型的“考试焦虑”的表现,我要帮助小然解决这个“麻烦”。

我们要想缓解小然的“考试焦虑”症状不难,但只有找到症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知道小然与爸爸关系很亲密,平时接送都是由爸爸负责。我联系了小然爸爸,希望他第二天中午到学校找我。

小然爸爸如约而至,我把小然也叫来,询问她上课时能否集中注意力,小然点点头。这时,小然爸爸吸了口气,微微挺直了背。小然察觉到爸爸的细微变化,立刻转头对爸爸解释:自己只是睡得不好,过两天就好了。我看在眼里,心里有了打算。

经过沟通我得知,小然父母并没有给她施加压力,也没有在言语上批评她,但是小然还是很焦虑。我对小然爸爸说:“您可能没注意到,刚刚我正与小然说话,您稍稍动了一下,小然立刻就跟您解释,我每次问她话,她也总会转头看您的表情、观察您的反应。”小然爸爸转过头看小然,父女俩对上了视线。

“老师,小然是怕我吗?我没生气,我平时也没有因为成绩不好批评她。”我跟小然爸爸解释道:“其实孩子比您自己还了解您。您吸气的时候就已经有情绪了,小然向您解释就是想安抚您的情绪。”“安抚我?”小然爸爸显然没想到。这时候小然的眼圈一下子红了,我知道我说对了。但我没有急着安慰小然,而是示意小然爸爸,然后悄悄退了出来,给他们父女俩一点时间。

过了一会儿,父女俩出来找我,我拍拍小然的肩膀,让她先回去准备下午的课,随后跟小然爸爸聊了许多。小然心思细腻,父母的辛苦她看在眼里。为了让父母开心,她总会不自觉地照顾父母的情绪。会考失利,她感觉自己辜负了父母,父母没有批评她,不仅没使她“放宽心”,反而加重了她的愧疚感。加上临近期末,小然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她不敢跟父母讲,闷在心里越来越焦虑。

我问小然爸爸:“在家里您和爱人是不是不太夸奖小然?”小然爸爸说:“是的,我们担心表扬太多她会得意忘形。” 

“小然很需要你们的夸奖,父母适时适度的表扬,会增加孩子的自信。”我说,“小然很懂事,表扬不会让她骄傲,反而会让他更努力。小然现在的情况需要家长与老师多关注、多鼓励,了解她的所思所想,打消她内心的疑虑”。

看着小然爸爸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想自己这番话应该起到作用了。

后来,我一直与小然父母保持联系,在学校也经常鼓励小然。两个月后我再问小然,怕不怕一周后的期末考试,小然笑嘻嘻地说,“老师,我不担心了,我爸说我最近表现很好,他觉得我这次考试肯定没问题,还说考完试陪我去滑雪呢”。

小然的事解决了,我也松了口气。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班主任多与学生、家长沟通,找到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帮学生摆脱“考试焦虑”。

(山东省荣成市第十二中学 龙玲)

《中国教师报》2021年09月29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