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一场大雪,成了山西省长子县鹿谷小学学生年度学习中的一次关键事件。
那一天是周日,凌晨4点大雪如约而至,一觉醒来,积雪平均厚达10厘米。对于鹿谷小学的教师而言,这又是一次难得的研学契机,于是便有了主题为“踏雪寻梅”的环城徒步行。
鹿谷小学教师研究项目化学习的热情一直很高,当通过天气预报得知近期有降雪,没有人愿意错失一次从天而降的研学机会,所以,他们早早就给学生拟订了雪艺项目化学习任务单。
按照预先约定,上午8点全校4000多名师生家长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徒步队伍。学生边欣赏雪景、边打雪仗,度过了最畅快的一天。
校长郝兵告诉记者,第二天是星期一,学校依然没有按照课表上课,而是组织学生开展了“雪艺文化”活动。学生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雪雕作品,有名人像、有动物生肖、有欢乐小院、有万里长城等,同时还进行了与雪文化元素有关的文艺展演。“虽然临近期末考试,但是整个教师团队并没有因为失去两天复习时间而焦虑。”郝兵说,“这种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兴趣、开阔思维。”
这是一次以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化学习撬动研学旅行和“五育融合”的改革实践。在这条路上,鹿谷小学跌跌撞撞走了5年,但路子越走越清晰、越辽阔,步伐越来越从容、越坚定。从校内到校外,从公园到农田,从博物馆到教育基地,从学科到跨学科,近年来鹿谷小学致力于研发各类主题研学活动,已有上万人次参与实践研学,足迹遍布十多个省市。
一次课后开启的研学旅行
2017年3月12日,鹿谷小学二年级(1)班和(5)班学生在学习了《朱德》一课后,集体走进了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真实体验了战争年代的艰苦不易,由此拉开了学校研学旅行的序幕。也许是学生更期待走出校门,研学旅行启动之初,学生就报以极大的热情。
精卫填海的传说就发生在长子县。在学习《精卫填海》一课时,教师团队设计了《寻找家乡足迹,探索大美长子》项目学习。学生徒步15公里爬上了家乡的鹿谷山,寻找柘木、精卫祠等。学生聆听了专业人士讲解长子的历史和文化故事,赏析了大型岩雕“精卫填海”,还在山上与农民伯伯一起参加了采连翘的劳动。
鹿谷小学五年级(1)班教师宋丽说,学生学习不只是上好课、写好作业,还要让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并融入社会实践。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是书本上的,只有走到生活中,才能通过亲身体验收获真知。
“到大自然的怀抱观察、探寻、冥想、静思,让学习更有趣、有料、有获得感,这样的课改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郝兵说。
随着研学旅行的逐步开展,长子县的森林公园、山川、湿地、银行等本土资源成了鹿谷小学学生的课堂,学生还先后走进山西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安阳文学博物馆、白洋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延安窑洞等。几年来,鹿谷小学师生的研学之旅已有200多次,实现了从课本到生活,从生活到实践,从实践到课本的真实学习大循环,真正提升了学生感知世界、认知规律、体味文化、传承文明的层次。
红色研学是鹿谷小学研学旅行的重要主题之一。学校每学期每班至少组织一次深入红色基地的项目研学,截至目前,学校已实施红色研学项目100余个,上万人次参加了红色研学,足迹遍布嘉兴南湖、井冈山、遵义、大渡河、娄山关、延安、西柏坡等几十个红色教育基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鹿谷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项目化学习,师生一起远赴上海、北京等地研学,追寻伟人的足迹,最终学生人人参与建成了100多米的党史学习长廊。
以项目化学习的真实问题和作品成果,以体验为核心的红色研学专题,全面有效地实现了“五育融合”,传承了红色基因,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在一次全县作文写作中,鹿谷小学的学生80%都写了与众不同的红色英雄故事,成为引起全县同行关注的一个现象。
学习方式的改变与革新,不仅仅是教学技艺的改变,也是教学艺术的升华,更是心性品质的塑造,需要教育人潜心修行、不懈探寻,这正是鹿谷小学所追求的课改品质。
“这样的研学之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生真正拥有了文化自信,真实体会到了制度的自信,增强了爱党爱国的情怀,这就实现了我们的教育为谁培养人的目标。”郝兵说。
为什么选择项目化学习
郭鑫瑞是四年级(1)班学生,爸爸是一位电力工人。一次在完成《体验爸爸的工作》项目学习时,他跟随爸爸深入一个村子架设电线。当看到这里的爷爷奶奶吃得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营养品时,他向爸爸提出想为这里的爷爷奶奶的生活提供一些帮助。第二天郭鑫瑞和爸爸买了米面油和各种水果及奶粉等,送到了老人家中。
回到学校,郭鑫瑞在课堂上讲述了这一经历,全班学生也积极响应,于是他们班每月都有学生去村子里看望老人。后来,一向有爱心的郭鑫瑞被授予全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这样一次项目学习让学生走进了生活,发现他人的真实需求,也体验到了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经历各种小项目、大项目,学生学会了关心身边事、身边人,成为一个善良而有勇气的人,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人。
郝兵对项目化学习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给全体教师分享过上海教科院博士夏雪梅的一句话:“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经历过真实玩耍的孩子,没有被真实问题困扰过的孩子,没有体验过生命快乐奔放、思维自由的孩子,可以长大后成为一个心智自由的人!”
在郝兵看来,培养学生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有体验实践的机会,有解放身体的时间,有“看见世界”的期待,有探索大自然的乐趣。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心灵的丰沛,一切教育都是纸上谈兵。
项目化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培养创新意识,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谈到一路走来的改革,郝兵说,过去的教学主要关注的是what(学什么),课改之后,我们开始关注how(怎么学),而如今我们正在实践的项目化学习则关注的是why(为什么学)。
过去的学习让学生脱离死记硬背、重复刷题的低阶思维,项目化学习则是通过学习收集、分析、合作、走访、操作、成果、效益等方法,真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培养科学思维之高阶思维。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在这样的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真正成了“研究生”。项目化学习开拓了学习空间,试图让学习更贴近生活,让学校成为学生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
在多元学习方式中自由呼吸
5年前,一直以推动课改闻名全县的乡村学校校长郝兵调任新建校鹿谷小学担任校长。郝兵并没有计划带着过去的课改经验在一所新校继续复制,而是试图沿着“让学习更好玩,让教育更综合,让改革更自洽”的路径再出发,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从竞争走向合作,从书本走向户外,走向更远的远方。
鹿谷小学从建校之初便拒绝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按照郝兵的说法,这些年来,体验式学习、问题式教学、情境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学习方式都尝试过。“每一次尝试都有新的收获,目前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促进研学旅行和‘五育融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回顾过往的课改历程,郝兵这样总结。
第一个阶段:在总结过去10年“问题导学”课改基础上,基于“课改深处是育人”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课堂的方向性和自由度,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是“不求教书之技法,而求育人之境界”。
第二个阶段:着力打造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的实践大课堂。这期间学校提出了“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堂”的理念,把体验这一理念特征植入教育教学。学校依据课程内容组织了大量的实践研学,提倡教师多带学生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
第三个阶段:基于学科的综合化教学,探索“五育融合”更系统更具操作性的具体路径。
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鹿谷小学的课改不断迭代升级,赢得了兄弟学校关注的同时,也赢得了上级部门的认可。2018年12月,学校正式加入“山西省项目化学习联合体”。2021年6月,长治市项目化学习启动大会也在鹿谷小学召开。山西省教育厅原正厅长级督学张卓玉考察了鹿谷小学的项目化学习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果说过去的教学是“灌输式、填鸭式”的低效学习,如果说课改进行的是张扬个性、引发思考的有效学习,那么今天的项目化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开阔思维、净化心灵,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分析评价中提升能力的深度学习。
项目化学习下的学生成长清晰可见。鹿谷小学做过一番颇为专业的梳理: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地位变了;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角色变了;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方式变了;由被动参与转变为积极踊跃,状态变了;由循规蹈矩转变为多元思考,思维变了。
“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一切新的学习方式中自由呼吸, 让学生在实践、设问、思辨、寻访、产品、评价、应用中提升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是我们致力于课改的初衷。”郝兵说。
《中国教师报》2021年09月29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