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有修订,简称“新课标”)。2019年秋季起,全国多省份陆续使用《普通高中教科书》(简称“新教材”)。虽然一线教师经历了多级多轮培训,但对“双新”落地尚存诸多困惑,教学时间不够、知易行难这些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区县教研工作的进一步落地与创新。
区县教研推进“双新”落地有自身优势:一方面可以直接、全面、全程与一线教育教学对接,另一方面可以更方便整合契合校情、师情的优质资源进行“贴地”培训。由此,“双新”落地,区县教研大有可为。
组建“种子”团队,以少带多促理念转变。我们通过多次调研发现,“双新”落地最大阻碍来自教师对原有理念的执守。由此,区县教研的首要任务是有序推进新课标学习。“有序推进”在于活动应该有选择性和分层性,其具体流程为教研员先对相关情况进行摸底,再统筹分层分步开展教研活动。
情况摸底可通过实名问卷、座谈等方式完成。桐乡市曾对语文教师新课标学习与实践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不熟悉内容的教师约占24%,有过研究但吃不透其精神的教师约占64%,能按其精神得心应手进行教学的教师约占6%,还有近6%的教师选择不确定。据此,教研员可分层定向布置任务:通读自学、对点选学、通读加对点选学。
任务分配后,教研员需要将教研重心放在组建“种子”团队上。“种子”团队是由学科专家和领有任务教师组成的研习共同体。团队成员分组进行研究,通过研习、实践、反馈正确领悟和把握课标精神及深层内涵;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确定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聚焦问题的解决;待每组研究相对成熟后,再通过报告会、课堂展示、研讨沙龙等活动逐步推广研习成果,以此促成教师群体理念的转变。
开发课例资源,以点带面促实践跟进。新理念落地难点在于日常教育教学的转型。高中语文新教材单元和课程组元方式变化较大,如何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做好大单元教学设计,如何实现学科育人……这些对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都极具挑战性。
打通诸多堵点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开发课例资源为抓手,对相当数量的课例进行有针对性研究和适应性打磨。开发课例资源可通过三个环节完成:教研员先带领教师团队汇总本区域内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根据实际难度分类编制短期和长期开发计划;计划确定后安排教师到各类报刊、网站等按主题分类搜集对应课例;在占有了相当数量的资料后,教研员组织教师以“是否符合新理念”“是否具有实践价值”等为标准审视这些课例,将优质课例筛选出来,并结合本区域学情、教情对其进行再加工,通过试教、打磨、校本化改造,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新课标理念又适合本区域教育教学实际的精品课程资源,按主题制作成精品“课例库”,将之作为研习、推广的范例。无论从开发成果还是从研究过程看,开发课例资源对教师的理念转变和实践能力提升都有较大促进作用。
探索“靶向”评价,以变带常促策略创新。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综观当下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多以“标准答案”为准则。这样的评价,一则使评价失之科学和准确,再则因只见结果不见过程、只育智不育人而使评价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区县教研也应关注评价的改进。
研究考试评价。教研员应引导教师站在新课标视野下科学、准确地研究考试评价,敢于跳出“唯题型”“唯知识点”“唯应试”等狭隘视角,挖掘试卷背后的价值,从立德树人、“五育”融合、学科育人、素养提升、解决问题等方面厘清考试评价的实质,精准施策、精准实践。
研究非考试评价。考试评价虽兼具育人和选才功能,但不能承担全面评价与发展学生的重任。所以,不能忽视非考试评价。因此,教研员要带领一线教师研究新课标中的评价维度,开展以教学评一致、评价与学生发展等为专题的研讨活动。研讨的“靶向”为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态度、个体发展、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发展性评价。全面引导教师在评价中关注立德树人、尊重基础、立足个性、聚焦发展、减负增效等,努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全面发展、终身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桐乡市教育局教研科研室)
《中国教师报》2022年01月12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