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陈 平: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原副校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出版有《设计学校》《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室里的苹果》《高中美术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专著。
匡 敏: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美术教研员,特级教师,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出版有《一眼读懂儿童画》,参与编辑《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美术治疗指导用书》等。
————————————————
中国教师报:受过专业训练的美术教师往往比一般教师更善于观察,这项“特殊才能”是否影响了您的写作?
陈平:“优秀的写作者往往也是敏锐的观察者”,不会观察自然就不会发现,不会发现就难以捕捉到有价值的素材。受过专业训练的美术教师,确实有比常人更敏锐的观察力。从专业角度看,这样的观察力体现在对形状、色彩及空间的把握上。按说这些能力对写作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能力是会迁移的。
美术能力的迁移,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在生活中,具有美术基础的人往往更有创新力,对事物的认知更有自己的判断力,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事。而这些观察力、判断力、创新力都会对写作产生重要影响。
匡敏:我国现代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曾说“凡是艺术家都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我们常常看到用文字诠释自己作品内涵的艺术家,这是从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的全面立体的创作,有利于作品的深度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与写作异曲同工。
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与艺术家一样,不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有对美的高品质追求,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对生活富有创造力的理解,种种“特殊才能”让美术教师在选择写作素材上更敏感,可以抓住一些常人容易忽视的细节,让文字拥有撼动心灵的力量。
中国教师报:美术教师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陈平:写作能力是作家、记者、编剧等专业人士的基本能力,一般不被视为美术教师的必备能力。美术教师的必备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关于教学的能力、关于美术专业的能力及关于个人成长的能力。但教师成长又普遍遵循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而写作是把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
写作能力虽然不是美术教师的必备能力,但要成为好教师,特别是成为优秀教师离不开写作。教师工作的实践性及创造性,使其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间有成功也有失误,教师的经验常常受到挑战,教师不得不通过对现象的反思、研究及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写作是教师研究和反思的一个基本方式。
教师写作离不开教学、学生、课堂。美术教师因为专业特点关系,也有自己的一些写作特点,比如美术教师视角更新颖,用他们独到的眼光发现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及构建更新颖的叙事结构。美术教师写作跨界更大,一些美术教师不但擅长艺术创作,而且爱好读书,他们在文章中常常展露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及宽广的视野。
匡敏:当下许多美术教师对写作的重视不够,写作经验较少,没有意识到写作对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其实,写作是一个教师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一块炼金石。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会教,更要会学,会思考,用文字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比如“双减”背景下,我们一直在做“双减背景下美的加法”的研究与思考,这对美术教师是一次挑战。而对当下教学行为的记录,对教学思考的总结,对教学困惑的反思……教师都可以通过写作呈现,这也是一个提升自我和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中国教师报:您最“难产”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是什么?哪些因素阻碍了您的写作,您又是怎样解决的?
陈平: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没有哪一篇文章或哪一本书是“顺产”的。多年前看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作家就是写作困难的人。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所以每一次写作都很困难。当然写作困难的原因不仅在语言,也在于思维及认知。
行文的背后是思维,是你想表达的观点等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的逻辑极易被繁杂的表象所迷惑,如果一篇文章逻辑出现了问题,我们想表达的观点就很难成立。观点不成立,文章就没有任何价值。比如《美育为什么重要》这篇文章,我们的结论是明确的,即美育是学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但为什么重要?我们需要在理论上做一些思考。
个人认知的缺陷,是我写作困难的一个原因。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很一般,原因就是我们了解的东西不深刻,深刻的东西又不理解,导致了我们的文章很平庸。比如写“有效教学”的文章,不去考虑“什么是有效”“怎样才算有效”“美术学习的有效与其他学科的有效在评价维度上有什么差异”等深层问题,那么文章就不会很深刻。
语言、思维及认知,都是影响我写作进程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只有阅读、思考与写作。
匡敏:我每一篇文章的“孕育”和“出世”都不是一个顺利、轻松的过程。写作的初心,书写过程中要表现的内容,框架的搭建和文字的润色,对我来说都是考验。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一颗解决问题的心去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再“难产”的文章最后都会“顺产出世”。
当然,要想“顺产”,首先需要大量的阅读给大脑充电,其次是养成写作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勤观察、勤记录、勤总结。写作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我习惯看书时摘抄好词佳句,也常常写教学日记,还通过写欣赏美术作品、看美术展览的心得等方式增加写作素材。这样写作起来就会有如神助,下笔成章了。
中国教师报:不愿意写、没东西写是不少教师的写作难题。如何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如何发现和选择写作素材?
陈平:“不愿意写”是人之常情。毕竟教师不靠写作吃饭,写作对许多教师来讲是一种“负担”。教师不愿意写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写作的定义有误。我们常把写作理解为“写论文”。其实教师要写的东西很多,比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学案例等。教学设计教师几乎天天在写,课堂实录及教学案例等教师还是愿意写的。
要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首先要宽泛写作的定义,生动的教学案例及教学故事,具有真情实感的笔记、随感等,都是教师的写作成果;其次,各地推行的教师发展政策,把教科研成果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督促教师写作。当教师通过努力感受到因写作带来的变化,他们的热情自然就上来了。
“没东西写”,受制于第一个问题“不愿意写”。当教师愿意写了,写作的素材自然会不断“冒”出来。
匡敏:作为美术教研员,我们每一年都会开展美术教育教学类文章评比,教师常常跟我叫苦说写不出来,不知道写什么,特别是“90后”的年轻教师最怕写作。于是,我引导他们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入手,寻找好的素材。所谓好的素材,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素材。告知他们写作应该基于自己的教学实例,可以基于一堂有趣的课,也可以基于教学过程中的真情实感。美术教师写作的题材还可以是对一幅打动自己画作的感想,可以是观看艺术展览后的启发,养成记录心之所系的习惯,形成一个丰富的素材库。当我们需要写作时,就可以去提取、整合。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记录不一定要用笔和纸,可以利用手机备忘录,也可以在微信里直接发送语音,先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再转化成文字,有了时间再进行整理。特别是刚刚听完一节课,或是在课堂观察中看到了某一问题,这时就可以趁热打铁记录下来,防止时间过长想法或感触被遗忘。
中国教师报:美术教育是训练人的好奇心、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您在写作时注重创新、创意吗?又是如何“设计”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
陈平: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其实不需要训练,好奇是人的天性,后天的教育能做到尽可能不去削弱好奇已经不简单了。
写作当然需要创意与创新,好的作品应该就是一件从文笔、结构到内容及思想等要素完美结合的艺术品。美术教师天生有审美力及创造力,他们并不缺少创意及创新,他们缺的是写作实践。
“设计”是一个能让创新、创意落地的方式。我在《设计学校》一书中写道:“没有设计,一堆石料就是一堆乱石;有了设计,一堆石料就变成了金字塔。设计,重要的不是造物,而是借助这个物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学校,重要的不是建一所学校,而是通过这所学校来培养学生。”
这些话同样可以用在写作中:没有设计,文字或材料就是一堆乱码。设计,重要的不是去考虑文章构思如何变得更巧妙,文字如何写得更优美,而是如何通过材料的分析、引用及说理等让文章揭示的问题更具典型意义,观点更鲜明,语言更有表达力。设计文章,重要的不是如何完成一篇文章,而是通过这篇文章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向人传达了哪些独到的看法及创新做法。
匡敏: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或者一本书具有新意而吸引读者,并让读者得到启发,是写文章的关键所在。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用心写就,寻找创新点是我写作的动力之一。写作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白为什么写、为谁写、写什么这三个关键问题。以上三个关键问题解决了,“设计”一篇文章和一本书的基石就有了。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用独特的视角去表达,使文章的出发点更具趣味。比如我的专著《一眼读懂儿童画》,题目的切入口就是吸引愿意了解儿童的家长来阅读,因为确定读者是家长,内容就从基础美学原理、儿童心理、儿童审美、家庭教育几个方面分板块表述,文章是碎片化的小短文,符合当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
中国教师报:落实“美育进中考”,有人认为加强美育师资建设是关键一环。从您个人成长经历看,美术教师成长的普遍困境是什么?哪些是通过自我提升能克服的,哪些需要外部支持才能解决?
陈平:美术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会遇到与其他教师一样的困境,当然美术教师也有自己特有的困境。
中小学美术教师遇到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三个方面:美术学科地位与美育的价值不匹配;专业兴趣与学校美术教育实际不匹配,专业理想得不到实现;教师的教学工作与教科研的需求不匹配。从我个人成长经历看,自己的专业理想与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之间产生的矛盾是我最大的困惑。
突破教师成长中的困惑,确实需要内力及外力共同作用。外部支持可以助力教师专业成长,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如与名师对话,取得学校更多支持,寻找更多机会外出学习等。而内力是个人成长的主要力量,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摆正心态,只有贴近教学实践这块大地,才能让自己飞得更远更高。
匡敏:美术教师存在的普遍困境是:入格难。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美术教师普遍是以美术专业学习为起点,这一阶段美术教师的成长营养大多来自书本,他们缺乏实践机会,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有脱节。
合格难。美术教师不仅要懂教学常规,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中小学美术教师涉及的美术专业广,这与高校专业培训的单一性发生了矛盾,许多年轻教师在这个“拦路虎”面前有点望而却步。
优秀更难。目前美术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之外的任务比较繁重,缺乏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空间,这让许多美术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裹足不前。
花若盛开,清风自来。美术教师只有在岗位上做好自己,让大家看到美育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才可能改变美术学科的地位和现状。美术教师的成长是终身的,需要不断顺应时代,树立信念,认同本学科的价值,一生致力于用布道者之心传播美,才不会辜负这个身份赋予的使命。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09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