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前夕,地方两会陆续举行,教育依旧是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门领域。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政策落地半年多来,各地如何落实、进展如何,一直都是教育领域最火热的话题。今年地方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围绕“双减”这一话题发声,带来了关于“双减”工作推进的新思考。
以“双减”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双减”政策的出台,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欢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利用好时间,实现更好发展。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二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孙先亮表示,“双减”要求从根本上坚持教育育人价值追求,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他建议,组织专业队伍研发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课程体系框架。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标准,主动研究素质教育的课程框架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设计具有选择性、适应性的课程标准,并且配套设计课程。
海南省海口市政协委员、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校长蒲煜同样认为,落实“双减”中小学应大胆变革,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蒲煜表示,落实“双减”应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的变革、课程内容的变革、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课程评价的变革,突出核心素养培育。
“‘双减’的背后其实还有‘双增’,即‘减负增效’,这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作业设计上,当前一定程度上存在‘只减作业数量、不增作业质量’的问题,作业设计质量不够高,针对性还不够强,缺少层次区分。”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静也就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天津市政协委员、南开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刘浩同样强调了“双减”工作中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他表示,学生做作业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即‘把课讲好’,二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教师减负应与学生减负“同向而行”
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政协常委、民盟浙江省委专职副主委徐燕峰呼吁,落实“双减”的同时应加强教师权益保护,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为教师减负。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会长高善峰通过调研发现,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压力较“双减”之前有所增加,有的教师反映,诸如督促学生和家长完成普法学习、排查各班家长旅居史、课后服务相关表册等非教学类事务性工作也占去了教师很大部分时间,大量挤占了教师业务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时间。为此他表示,“双减”之下为教师减负应与为学生减负同向而行。
徐燕峰建议,应尽快明确并适当提高教师课后服务工作的报酬标准,完善教师相关激励制度。她认为,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从家庭、生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着手,关爱教师,采用“弹性上下班”制度,可将课后服务时间折算为调休时间,或提供“零星假”“亲情假”等。
天津市人大代表、平山道小学校长韩洪涛同样表示,教师是落实“双减”的主力军,相关部门应积极管理调节教师团队整体工作节奏,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推动“双减”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构建市级课后服务智慧平台,减轻教师统计学生申报、变更等压力,保障各环节的安全、规范、有序。探索弹性工作机制,并适度将课后服务的收费用于保障班主任弹性工作机制的实施。条件允许的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可推出课后服务结束之后的“平价放心菜”,解决教师无暇顾及家务的问题。
四川省政协委员、内江市政协副主席段辉国则建议,可以进一步畅通“双减”工作教师反映问题的渠道,让教师的心声与诉求有处可留,同时要不定期、分学段、有针对性地以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集中征集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意见建议,对收集汇总的信息进行全面深入分析,逐一讨论解决。
在“双减”中促进教师成长
“‘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川省政协委员、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安平在今年的四川省两会上表示,“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高校,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让培养的师范生符合时代特征,主动适应这种新要求。”他在提案中呼吁,修订完善师范院校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师范生的教育理念,改进师范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青少年综合发展的需求。
贵州省政协委员、六枝特区第三中学校长曾启芳表示,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双减”有效落实的关键之举,为此她建议,首先要在师德师风上下功夫,加强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法治教育,提高师德修养,规范从业行为,同时要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下功夫。
安徽省人大代表、阜南县第八小学校长郭爱萍建议,加强“双减”政策宣传的同时,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师生共同成长。
贵州省政协委员、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谢泉则建议,加大教育系统培训机制的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校长对课程、课堂、教研、课题等的领导力、规划力、引领力,教师对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校本教研的组织实施、家校共育等能力。
“教给学生‘一碗水’,我们需要‘一桶水’。教学生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进步提升教育水平。” 贵州省人大代表、毕节金海湖新区文阁中学教师张丽萍说。
《中国教师报》2022年03月02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