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王寿斌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梁自存 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HOPE学堂专项基金发起人
李 迪 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师
————————————
中职生是什么样的?不同人视角不同,看到的样子自然不同。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走进山东省兰陵县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调查,推出了题为《职业教育十年之变:中职生的困惑、迷茫与期待》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中职生的再次关注。
尽管各地各校都有不少中职生逆袭的案例,有中职生成了业界技术能手,有中职生顺利升入了本科高校,甚至有中职生在研究生考试中成功逆袭。但整体而言,中职生是一个失落的群体,他们被贴上了不少负面标签。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生缺乏学习动力,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偏差。
当普通高中给这些中考失败的学生关上了大门,中职学校则要为他们在新的生活中打开一扇窗。中职生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被看见、被欣赏、被激发。
梁自存是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教师。为了回应中职生在成长过程中因种种负面经历产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他发起成立了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HOPE学堂专项基金。HOPE学堂主要通过团体辅导、项目式学习、教育戏剧等方式,以深度陪伴和建立支持性的关系来提高中职生的自我认可度,改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做职业定向、提高核心素养,同时协助职校教师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有针对性地回应中职生面临的困境。HOPE学堂的愿景是陪伴中职生成为自主、自立、自信的青年人。
梁自存认为,自己不能给出一个涵盖所有中职生的精准画像。但就他和团队服务过的学生而言,可以感觉到,很多中职生处于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足的状态。随着了解的深入,他意识到,这种不自信或者心理学上说的“习得性无助”,源于他们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挫折。
中职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在职业教育内部,大家又是怎样认识的?近期,我们联系梁自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寿斌和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师李迪展开了一次访谈。
那些负面描述或许是个偏见
中国教师报:有人说,中职生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对中职生的这些负面标签,您怎么看?
王寿斌:就全国范围来讲,中职生的“三差”现象的确存在,而且比较普遍。但是,许多人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习惯于诟病“中职学校的学生差”,而没有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是现有的社会认知和考试制度使这样的学生都集中到了中职学校,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按照现行的中考制度,普通高中优先选拔,录取线远高于中职学校,成绩不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不可避免地使中职教育成为同龄人中的“托底”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第一句话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明确提出改革考试招生办法,目的就是希望从制度层面革除职业教育的“分层”弊端,使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有所改善,综合质量有所提升。
李迪:只能说,有部分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其中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习得性无助,因屡屡失败而不相信自己;有的是因为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方式不适合他们,比如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身体协调能力强,而小学和初中是以文化课学习为主;有的是因为对文化课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既然我们明白多元智能理论,面对中考失利的学生,就要多一分宽容和理解,不可以直接给他们贴上“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等标签。我班的很多学生,比如刚刚考上大学的李学雯就曾说,自己在职业学校三年,是学习最刻苦、进步也最大的三年。至于部分学生生活习惯差,那是因为家里的大人没有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瞬变》一书中有一个观点:有的做法,只要告诉学生,他们马上就能改变。如果他们的家长没有告诉他们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又不说,还嫌弃,学生就永远不会改变。
梁自存:要讨论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至少需要两个前提和一个追问:好的标准是什么?比如,当我们说中职生“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什么是“好”的标准呢?事实上,并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可以说,关于中职生的这些描述,我们在这里讨论以为它是个事实,或许它只是个偏见。
人们到底是如何得出“中职生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这个结论的?从逻辑上讲,这是一个全称判断,而且当我们说“中职生学习成绩差”,实际上是来自说话者的比较。那么,这个比较的依据是什么?中职学校在招生方面不太占优势,因此给人们一种印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差。
常常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说中职生上课不听课、玩手机。这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信心、学习兴趣、课堂的教授内容与方式等综合因素有关。就我的观察而言,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学习特点与擅长的领域不同,学校提供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更多样。
一个追问是:中职生是如何成为中职生的?这么大规模的青少年群体是如何变成“人们头脑中”的“中职生”的样子的?他们在家庭、学校、社区经历了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比给他们下一个全称判断更为重要。
我眼中的中职生面孔
中国教师报:如果给中职生一个画像的话,您眼中的中职生是什么样的?
李迪:我眼中的中职生分四类:第一类个性张扬,思维敏捷,会因为教师课堂上无意中的一句表扬而激动、兴奋。他们调皮却不失正义,大胆而又热情,懂得感恩,有望成为职业学校比较卓越的学生,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中,会获得优异成绩。在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要给他们足够的选择权,让他们明白要对自己负责,为自己而学;第二类学生口无遮拦,课堂上喜欢接老师的话茬,而且说话不着调,需要老师时刻把握课堂方向,下课后他们则对老师格外亲热。他们在用这种方式获得老师的关注。这类学生适合参加表演类的竞赛,引导他们用竞赛的成绩,而不是“打岔”来获得价值感;第三类学生文静而敏感,最能耐得住寂寞,他们在非表演类竞赛(比如飞花令、打版制图等)中成绩会很优秀,是职业学校的“定海神针”,也是我们重点培养的对象;还有第四类学生,是自暴自弃型,他们在校园里缺少存在感,课堂上也不希望被老师注意。对于这类学生,要注意说话方式,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王寿斌:与其他同龄人一样,中职生群体同样多姿多彩,人才济济,甚至“藏龙卧虎”。相比普通高中学生,中职生在文化成绩方面是弱项,在综合素养方面有欠缺,但在人际交往、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自我表现、职业认知等方面,却普遍具有显著优势。技能大赛上的获奖、志愿者队伍中的身影、职业岗位上的认真、见义勇为中的善良,都是他们最好的名片。
梁自存:中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城市相对贫困家庭,受制于家庭和学习情况,一些学生才到了职校读书。中职生中有的是主动选择了读职校,有的则是接受了家长的安排。中职生实际上是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群体。许多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善良且有行动力;许多学生是懂事的孩子,体谅自己的父母,却压抑自己的感受;也有的学生明明很优秀,却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低的认知。
作为一个职校生服务的提供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我比较关注有服务需要的学生。有的学生需要获得更多的陪伴以疏解心中的情绪和痛苦,有的学生需要获得生涯发展的指导以弄清自己的长处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有的学生则需要肯定和鼓励去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发展自己。
理解是破除偏见的开始
中国教师报:中职生群体需要被关注、被看见。我们需要给他们哪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梁自存:中职生尚未成年,社会需要拿出对未成年人的包容和耐心来对待他们。这里说几个具体的想法:
第一,理解。从理解他们如何成长为今天的样子做起,拒绝将学生一些不被认可的行为当成其固有的特点,要去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理解他们的不易与转变过程。理解是破除偏见的开始,只有理解他们的成长脉络和处境,才有可能打破社会的偏见,只有打破偏见,包容才会出现,支持也才会发生。
第二,处于不同位置的人或者机构,都可以从自己的资源出发给中职学生提供支持,比如普通个人可以对自己的偏见多一些察觉;教师需要多探索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家长需要多给孩子一些支持和鼓励,主动改善与孩子的关系;用人单位需要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在就业上不搞歧视,在实习方面拒绝违法使用学生工;学校更加需要去认可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基础上,实施多样化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王寿斌:在“唯分是赞”的社会大环境中,中职生经历了初中升学竞争的“打击”,感受了父母的责骂、老师的冷落和社会的歧视,“内伤”普遍较重,进而造成许多孩子出现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甚至有一些极端行为。他们迫切需要被关注、被看见、被激励、被帮助。如果要标本兼治,我认为,首先要对他们进行信心提升教育,通过发现优点、挖掘长处、表扬进步,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振作;其次要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他们在认可个体差异现实的基础上,坚定职业信念,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能力,走好技能成才之路;再次要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家庭环境欠佳、自卑自闭自弃的孩子,更好地自强、自律、自力、自立,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中国教师报:成长的路最终要靠自己走。如果给新时代中职生的成长提一个建议的话,您会给出什么建议?
王寿斌:外界的帮助只能是外因,成长的路最终要靠自己走。中职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自我救赎,离不开对“三差”现状的彻底改变。个人建议,中职生一要以主动上进为诉求,发挥思维活跃优势,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以适应专业学习、终身学习、跨界学习的需要;二要重视积极融入集体组织,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在项目研讨中学习,在集体活动中锻炼,在相互帮助中成长;三要强化“底线”意识,争做守法人,多做公益事,远离黄赌毒,崇尚真善美。
李迪:如果只给中职生的成长提一个建议,那就是: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现在你选择了刻苦努力,严于律己,将来就可能工作顺利,生活美满;现在你选择了安逸享乐,沉迷网络,将来就要面对工作压力大、经济拮据的局面。总之,要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因为“我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在陪伴中职生成长的过程中,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建议,你选择;你选择,你负责;你负责,你面对;你面对,我陪伴。也就是说,我们给学生一个“抱持性环境”。在我给出学生建议后,学生获得了成绩,我和他们一起开心;学生失败了,我也愿意陪着他们一起面对。只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太大偏差,我就愿意尊重他们的选择,陪着他们去试错,不惜以自己班级量化考核分数暂时落后为代价。
梁自存:相信自己就是一颗优良而独特的种子,抓紧时间去寻找合适自己的土壤,汲取阳光和水分去生根发芽。
《中国教师报》2022年03月02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