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给班主任的建议

在求变中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2-03-22 作者:金 晔 来源:中国教师报

第一次家访时的口干舌燥,第一次见到孩子时的紧张期待,第一次走进课堂时的兴奋激动,第一次纪律失控时的手足无措……时间已过去两个学年,成为教师的种种第一次仍在眼前。回望过去,在酸甜苦辣的经历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线性思维转向环形思维


学生时代,我倾向于使用线性思维,确定一个目标,做好多种预案,选择最优的实施路径,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在实习阶段,我仍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开展工作,也能应对自如。可当我真正接手一个班级,真实地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孩子时却常常无计可施,这不禁让我深深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淖。


小婧的言语智能发展比较滞后,常常分不清“你、我、她”,当我问她“你是谁”时,她会告诉我“我是金老师”。经过几次单独讲解和练习后,小婧基本能够分清楚这几个人称代词。但是没过几天,她又把这几个人称代词搞混了,这让我的情绪很低落。类似的事情就像“打地鼠”,这个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孩子的问题又浮现出来。


当我筋疲力尽时,一本书的开篇语点醒了我。我认识到,教育是环形的,孩子的成长具有反复性与动态性。我们常常急于看到结果,认为采取了措施就必须取得效果。我们所采取的教育策略也是带有主观性的,急于求成往往给师生双方带来挫败感。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现场,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问题,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跳出来,变线性思维为环形思维,着眼于班级整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单线行进转向有机整合


新教师培训时,我学习了各种班级管理的具体策略,感觉自己胸有成竹,底气十足地踏上了教育征程。我按照培训时学到的方法,使用分组加分、表扬积极行为等方法对常规细节加以评价。然而,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常处于失控边缘,随意发言、跑出座位现象时有发生。


一次,我从一位老教师的窗外走过时,看到她正在给孩子们发奖品,我顿时联想到自己课堂所缺少的元素。我不自觉地把评价重心放在队列、用餐、卫生等方面,忽视了自己的学科教师身份。此后,我把评价引入了我的语文课堂,积极举手、坐姿端正、书写优美等都列入了评价范围,团队协作、友好相处也能得到团队奖励。一年级孩子大多比较好胜且有荣誉感,几个星期下来,他们的课堂表现在良性竞争中大大提升。


对这段经历进行复盘,我深有感悟:一个人要想突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就要改变单向思维路径,对教育现场所涉及的各类工作进行有机整合,发现班主任角色与学科教师身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其加以贯通,互相借力,搭建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如此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体验先行转向方法支撑


我是个非常注重体验的人。实习期间,指导老师第一天就让我独自进班管理,紧张之余更多是激动与难忘。接手班级后,我也非常关注孩子们的体验感,期望他们自己与世界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秉持这样的想法,我让孩子们自己按身材高矮排队,自己寻找去艺术教室的路线。秋游时,我也只是简单告知孩子们手册里需要完成的任务,让他们自由探索。遗憾的是,填写手册时多数孩子一脸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反思此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我放手太早了。孩子与成年人不同,在进行自由探索时,他们没有潜在的知识框架和认知基础作为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探索”便成了“走马观花”,无法进行系统认知。此后,无论课堂探究还是综合实践,我开始有意识提前做好孩子的认知情况调查,挖掘活动价值点,创设真实情境,以丰富材料作为支撑,把解决问题作为目标,逐渐摆脱了自由体验的随意性。


上学期期末时,我在班里组织演唱会,不同于以往班主任大包大揽的情形,我们确定了此次主题为“有我不一样”,旨在让台前幕后的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与魅力。演唱会前一周的班会上,我与孩子们观看完一段演唱会探秘视频后,一起确定演唱会的基本流程,以及需要配备的工作人员、服装、道具等。马锐自告奋勇当主持人,黄珊珊立刻说:“主持人需要话筒,我家有,可以带来。”于水说:“我很想当摄影师,带相机妈妈不放心,可以用拍立得吗?”……每个孩子都选择了自己既感兴趣又有能力完成的工作,最后我们成功举办了一场“人人是演员,人人是导演”的演唱会。


教师搭建的舞台有多大,孩子成长的空间就有多大。在很多第一次面前,教师需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从儿童视角出发寻找途径,努力满足其精神需求,充分调动每个孩子主动成长的“内心动能”。


成长的破局之力,需要我们从传统惯性思维中挣脱开来,以理性的旁观者角度自省,在实践中转变思维方式,逐渐成为一名行动灵活的“研究型”教师。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3月23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