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等教育这十年:在世界发出了“中国声音”

发布时间:2022-05-24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浩 来源:中国教师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了极端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日前,教育部召开第二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据了解,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高等教育实力强起来了。”吴岩介绍,通过“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十年来,我国形成了慕课与在线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建成“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发起成立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成为主动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变轨超车”战略一招、关键一招。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已有超过3.3亿人次在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世界第一。

同时,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据吴岩介绍,十年来高校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等国家利器,支撑引领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陕西高等院校累计获国家三大奖166项,“十三五”期间高等院校获奖数保持全国前六,高校获奖数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3.23%,2021年度获奖占比更达到了73%,高等院校已成为陕西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十年来,全省高校累计培养毕业生337万人,72.1%的毕业生就业扎根西部和基层,培养出‘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及‘重组胶原蛋白研究的开拓者’范代娣等一批优秀学子,他们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书写了无悔青春。”刘建林说。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校科研与人才发展部部长曾伟胜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批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储能等学科专业方向的人才进入产业,他们积极拥抱产业、行业的变化,对岗位的适应性明显增强。

“十年间,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供给和人才素质方面得到了巨大提升。”曾伟胜说。

“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与办学质量也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在点评中表示。

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育新时代一流人才

发布会上,吴岩展示了一组数据:十年来,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牵引,共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连续三年评选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评选出一大批在高校一线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先生”,有效激励、引导广大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制度硬起来、质量高起来”成为战线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高等教育培养质量高起来了。”吴岩表示。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大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统筹推进“质量、特色、贡献、声誉”系统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紧扣高质量育人主题,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这十年来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稳步推进,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全面启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288个学生培养基地,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中国范式,累计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梯队网络”。

“我们把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上升为提升国家‘元实力’的高等教育战略大事;同时,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培养一批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的‘锐实力’。”吴岩说,“我们通过‘元实力’的人才培养,解决‘卡脑子’的问题;通过‘硬实力’的人才培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通过‘锐实力’的人才培养,解决创造创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做的三件大事。”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浙江大学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六年前共同创办了全国首家研究生层面的工程师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产业的高端领军人才,以及具有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国工匠。

在谢维和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往的增量改革转变为存量改革,开始了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这种转变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具有了新的发展动能与运行机制”。

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硬起来”

2021年,中共中央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加强高校党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各高校根据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要求”,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思政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研制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培训文理工农医不同学科专业教师67万人。

吴岩表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硬起来了”。

刘建林介绍,陕西高校以延安精神、西迁精神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一体化发展,连续四年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每年8万师生参与。十年来,全省3所高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3名高校教师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浙江大学在提升思政育人质量上持续发力,学校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打造浸润式思政教育模式,将红船精神、“两山”理念、“三个地”政治优势转化为特色育人资源,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编写出版了“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建成了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立了嘉兴南湖等36个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马兰工作室等31个思政教育特色平台。

面向未来,高等教育依然使命不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面向新征程,我们将坚持高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全力打造高等教育中国范式。”吴岩说。

《中国教师报》2022年05月25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