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专家点评

高质量课堂建构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07-12 作者:林高明 来源:中国教师报

建构高质量课堂是学校发展的应有之义。管理、课程、教师、教研、评估的效果及质量都可以反映并落实到课堂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改变,学生、教师、学校才会改变。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师让学·读思达”高质量课堂建设便证明了这一点。这一高质量课堂模式的建构意义在于——

为学校高质量课堂的探索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该校在余文森教授“读思达”教学思想引领下,寻求中外高质量课堂的公约数,提出了“师让学·读思达”六大核心要素:有起点、有目标、有问题、有策略、有合作、有反馈。六大核心要素清晰地描绘出学生学习的要义与步骤,也清晰地揭示了高质量课堂“教与学”的规律。通过学习方式及内容的转变,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现了育人方式的变革。

为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建构提供了开放的模型。“师让学·读思达”高质量课堂立足“为理解与迁移而学”,精准确立学习目标,精心建构“复杂情境下需要解决”的“主问题”(大情境、大任务、大问题或大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反思、反馈,达到“学生的学习看得见”,即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得见,学生的学习质量看得见。

为通过理论与实践“互动共生”建构高质量课堂提供了成功范例。“师让学·读思达”高质量课堂是“专家高位引领、教研专业推进、学校自主创生”的结果。从课堂观察、诊断与分析到课堂要素的提炼再到实施阶段的规划,学校在余文森教授专业团队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与调整,历时5年获得了“可见的成长”。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共生,提升了学校的教研文化,也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在《教育变革的新意义》一书中指出:“如果要完成一场深刻的、更加持久的变革,最为重要的就是‘重塑’学校文化。否则变革就会肤浅而不持久。”该校的“师让学·读思达”高质量课堂实践,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从细微处入手,着眼课堂改革,立足学习文化、教研文化、教育文化重构,促进课堂走向“学习中心”“素养中心”和“成长中心”。

(作者系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

《中国教师报》2022年07月13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