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1883—1943),中国近代女词人,《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中国女子教育先驱,与傅增湘、英敛之等人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23岁即担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校长。
————————————————
1904年,在来天津谋生的人中,有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散发着青春的魅力,她就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吕碧城——《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吕碧城向往新生活,她认为妇女要解放,就要接受良好的教育。1904年5月,吕碧城在《大公报》发表了《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一文,论述“开女智、兴女权、兴女学”乃强国之举;之后,她又发表了《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文章,一再强调“兴女权”“教育以日讲而日善,学术以日究而日精,智慧以日斗而日辟”……一时间,吕碧城的文章轰动了整个京津,为众多名人所推崇。
当时,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一部分觉醒的中国女性解除了裹脚布,走出家门,要求男女平等,解放妇女,女子也要接受教育。于是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一些地方也有了女子学堂,只不过这些女子学堂基本都是私立的。
吕碧城想创建一所公立的女子学堂,《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十分支持。英敛之人脉众多,吕碧城很快就结识了著名教育家傅增湘、严复、严修等人,在天津这块天地里施展起自己的抱负,开始负责筹建女子学堂的各项具体工作。吕碧城与英敛之等不畏艰苦、满腔热情地走访了唐绍仪、杨士骧、卢木斋、方若、林墨青、梁士诒等知名人士,紧锣密鼓地筹集资金。吕碧城筹款得心应手,直隶总督袁世凯拨款千元,天津知名人士也纷纷慷慨解囊捐资作为办学经费。
有了钱就有了底气,吕碧城与英敛之等人将校名定为“北洋女子公学”,制定了北洋女子公学章程,并成立了董事会。随后,吕碧城与英敛之等人就经费管理、聘请教习等问题公选了北洋女子公学的议事员。
奔波了将近一年时间,一切办学工作准备就绪。1904年11月7日,北洋女子公学在天津河北二马路正式开学,傅增湘任监督(校长),吕碧城任总教习(教务长),她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并参与中文教学。开学典礼上,学校的办学宗旨公布:“开通女子,普及知识,培植师资,普及教育。”至此,中国第一所公立女子学校正式诞生。该校有教习6人,其中两人为外籍人员;学生60多人,分3个年级;学生可以在学校住宿。
吕碧城办学有前瞻性,重视德育工作,强调女子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对于国不失为完全之国民”“对于家不失为完全之个人”。吕碧城认为,“德”在首,是因为无道德,徒具知识,只能“济其恶,败其德”;但同时又必须重智识教育,因为智识不开,则事理不明,道德也就无从谈起;重视“体育”,是为了让学生在拥有健康人格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对于“德”的认识,吕碧城别具一格:“世每别之曰女德,推其意义,盖视女子为男子之附庸物,其教育之道,只求男子之便利为目的,而不知一世之中,夫夫妇妇自应各尽其道,无所谓男德女德也。”
吕碧城认为,中国要强大,就必须开发女子的智力,实行男女平等,维护女子的权利;国家要富强,就必须以教育人才为首要任务。
由于教学口碑好,吕碧城还被袁世凯聘为家庭教师,利用茶余饭后时间教育袁家的女子。
兴女学,必须培植师资。1906年,北洋女子公学增设师范科,并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这时,吕碧城出任学堂监督(校长),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女校长,当时她只有23岁。
1909年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第一届师范生毕业,吕碧城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希望更多女子从事教育,让妇女摆脱愚昧。她驳斥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多才命必苦”的谬论,也希望更多男人兴女学、兴女权,为中国富强出力。
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等都曾是吕碧城的学生。吕碧城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毕业后有的兴办学堂从事教育工作,有的忧国忧民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奔忙……
吕碧城不仅在教育领域很有作为,在诗词方面也颇有名气,被人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有《吕碧城集》《信芳集》等著作传世。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信宜市丁堡镇塘岭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10月26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