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游戏化学习正成为通往未来教育的新起点,学生和教师在实验中发现自我、释放自我,遇见最美的自己……
——————————————
今年9月开学,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简称“杭外实小”)的孩子们都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返回校园。
“人家的孩子盼着放假,她却说学校更好玩。”三年级学生丁凝的家长笑称。
让孩子们放心不下的是校园中的一块稻田。一个假期不见,他们惊喜地发现,上学期种下的小苗现在都长高了。“哇,稻子都长到我腰这么高了。”一个小男孩高兴地说。“咦,今年夏天气温这么高,稻子怎么都还活着?”另一个孩子问道。“因为暑假里有人来浇水呀,我也来了。”一个女孩自豪地说。
在这所城市小学,一块小小的稻田给孩子们带来许多欢乐,也让学校变成了自然和谐的成长乐园。
当然,吸引孩子们的还有更多,走廊里、操场上、围墙边,到处都有孩子们喜欢的小游戏,游戏元素也贯穿在课堂、活动之中。
几年来,一场“游戏改造学校”的教育实验正在杭外实小悄然展开。
“我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在游戏中学会创造,让每个孩子和老师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杭外实小校长罗嘉绮说。
学校,如何对儿童更友好
说起校园里种水稻,背后有一长串有趣的故事。
上学期,低年段教师在给学生读童话《稻草人》时惊讶地发现,许多孩子居然不知道稻草人为何物。也难怪,远离农业劳作的孩子们哪有这些生活体验。
几天后,一车一车的稻草被运进校园。接下来的综合实践周,学校就以“稻草人”为主题展开。
这天放学,看到女儿拿着一大把稻草回来,丁凝的爸爸目瞪口呆,这是唱的哪出戏啊?原来,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任务是制作稻草人,然后分小组创编“稻草人”木偶戏。那几天,丁凝的爸爸就像看戏法一样,见证了稻草人的诞生过程,它被女儿穿戴上小衣服、小帽子,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人偶。一个大鞋盒就是演出舞台,女儿每天操纵着人偶,练习和小伙伴自创的木偶戏。
那一周,孩子们唱稻草人歌曲、创编稻草人绘本、研究稻草人由来、举行稻草人诗歌朗诵会……周围的居民都挺纳闷:这学校咋不上课,孩子们天天玩稻草?
活动结束后,学校特地开辟出一块稻田,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水稻的一生”,也让真实的生命教育在校园里延续。“孩子小学6年,总要有几节课让他们终生难忘。‘稻草人’主题活动就是这样一节大课。”罗嘉绮说。
这也是学校开展游戏化学习的初衷。“当我们回忆起美好的童年生活,游戏一定是‘首当其冲’的,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成长的。”罗嘉绮认为。
3年前,学校接受了一次学生心理健康与就读体验测评。尽管多数指标良好,但有几项数据仍让罗嘉绮眉头紧锁。测评结果显示,学生校园生活参与感不强、教师职业认同度满意率较低、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满意度偏低。
“总之,无论学生、老师还是家长,在这个校园里缺乏幸福感。”罗嘉绮反思,这样的状况该如何改变?学校又如何对儿童更友好?
偶然的一个机会,语文教师方丽外出培训,听了时任区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金晓芳的一场关于“游戏化学习”的讲座。第一次听到“游戏化学习”的理念,方丽特别激动,“迫切希望我们学校教育也能变成金老师描述的那样”。
回到学校,方丽赶紧去找领导汇报。没多久,金晓芳就被请到杭外实小。“游戏化学习理念和我们学校的育人理念非常契合,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改变学校的支点。”罗嘉绮憧憬。
很快,一场旨在“重塑学校教育方式”的游戏化教育实验,就这样在杭外实小启动。一年后,学校加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重大课题“基于游戏化学习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研究”,成为全国游戏化教学研究基地。
游戏中发现不一样的孩子
今年“六一”儿童节,杭外实小的节庆活动主题是“你好,20年后的我”。
这一天,整个校园变成了一场盛大的Cosplay(编者注:角色扮演)嘉年华。每一个孩子都会穿上自己喜欢的职业装来到学校。他们选择的职业有警察、飞行员、特种兵、宇航员,当然也有医护人员、消防员、厨师……不同的职业装让校园变得缤纷多彩。
学校里就像举行一场来自未来的聚会,孩子们仿佛“穿越”回自己的母校,作为嘉宾神气地在签名墙前签名、合影。每个人登台演讲,畅想自己未来的职业。
改变校园文化,是游戏化教育实验的重要一步。日常的教育活动也因为游戏元素的植入,让孩子们每天都生活在期盼中。
“我最喜欢周一晨会,全班学生进行游戏展示,分组PK,看谁是最后的游戏达人,每次都觉得玩不够。”五年级学生游子璇说。
学校在传统的周一晨会中加了一点小创意,每周由一个班级进行游戏展示。上学期展示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游戏”,全校24个班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场展示,翻花绳、斗蛋、跳皮筋、打陀螺、滚铁环……
同时,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游戏化改造”。放眼看去,围墙下有攀爬网,走廊里有益智玩吧,操场上可以跳房子,教室里有游戏角,扑克、五子棋、魔方、孔明锁、华容道等应有尽有,学校甚至还建设了专门的游戏馆。
因为有了游戏的陪伴,学校成了学生最喜欢的地方。“每天一起床就盼着去学校。”六年级学生钟鑫泽说,“过去课间经常有同学追跑打闹,现在有了这么多游戏,再也没人打闹了,大家玩得更健康了。”
游戏就像一个重新认识孩子的窗口,让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自由舒展。
“特别感谢学校!我的孩子虽然成绩不太好,但在这里他很自信、很快乐,也找到了自己的成就感。”学生王汇程的爸爸说。
这学期,王汇程爸爸发现,过去一放学就满小区撒欢儿的小程,现在常常趴在书桌上又写又画,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专注?这天一回家,孩子高兴地拉着他:“爸爸,快来看我设计的游戏,咱俩一起玩吧。”爸爸简直不敢相信,小家伙设计的游戏人物众多、逻辑缜密,还把读过的《山海经》《孙子兵法》都编了进去。
“游戏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变得更有智慧。”王汇程的爸爸说,“游戏化学习是学校给孩子最好的童年礼物。”
改造学校,用游戏的方式
每到开学季,常会看到一年级新生哭哭啼啼不肯踏入陌生的校园。
但在杭外实小,入学变成了一项好玩的游戏。每个孩子拿到一张“藏宝拼图”,他们三五人一组,根据图上的提示找到校园的某个场馆,打卡盖章,补全拼图。孩子们在自主合作中不仅很快熟悉了校园,而且认识了身边的小伙伴。
看得出,游戏化学习不是简单地用游戏替代教育,而是用适合孩子的方式,让教育变得更有吸引力和亲和力。
一开始,对于游戏化学习,老师们有着各种顾虑。“为了稳妥起见,我们没有急于全校推开,而是先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进行尝试。”罗嘉绮说。
老师们很快发现,游戏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在去年,一直教六年级的方华被安排教一年级。“习惯了跟高年级学生沟通,一看到这些叽叽喳喳的小孩子,我反而有点不知所措。”方华说。
游戏让她和孩子们产生了“化学反应”。课间,方华就和孩子们一起下棋、折纸、玩桌面冰壶。“我们学校还有许多传统游戏,比如跳房子、踢毽子、跳皮筋,这都是我小时候拿手的。”借着游戏,方华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
慢慢地,老师们明白了,游戏与教育并不冲突,游戏化学习也开始进入课堂教学。“我们选了一批青年教师组成项目组,通过课题和教师培训去推动。”在实验中,罗嘉绮始终保持着耐心。
青年教师贾少梁当初带着一肚子困惑参加了项目组。“不都说孩子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吗?可是一上我的信息技术课,孩子们就没精打采的。”
有一次,贾少梁在课堂上讲到“脚本”与“指令”,对于这样的专业术语,孩子们很难理解。贾少梁灵机一动,请两个孩子上台,玩起了扮演机器人的游戏,由一个孩子发出各种指令,另一个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笨拙、滑稽的表演让全班哄堂大笑,也让孩子们自然领会了抽象的概念。
一次偶然的成功尝试激发了贾少梁参与游戏化学习的兴趣,他的课也越来越受学生欢迎。
参加这个项目组也让教师高颖重新认识了数学教材。“不是一定要创设新游戏,我发现数学教材中本来就有许多游戏元素,比如学习减法时课本插图是一个小丑在卖气球,这其实已经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游戏化情境。”
被游戏“唤醒”的大人
开展实验一年后,杭外实小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游戏化学习,孩子和家长的认同度高于教师。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对孩子来说,新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然快乐地融入其中。家长的支持既有点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游戏化学习让孩子觉得学校很好玩,作为家长我们当然也很开心。”二年级学生许可的妈妈笑着说,“现在我们大人在家也很少看手机了,特别喜欢和孩子一起的游戏时光。”
然而,教师的认同度让学校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游戏化学习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方丽还记得,几年前的自己正处于职业迷茫期。“我们一直说‘以生为本’,但实际上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迷茫中的方丽加入了金晓芳的项目组。通过培训她明白了,游戏化学习不是简单地将游戏嵌入课堂,而是让游戏与教育建立链接。
几年来,方丽一点一点地尝试,逐渐领悟到游戏化学习的真谛。“你必须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一样成为游戏中平等的‘玩家’。”如今,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方丽都和孩子们平等协商,建立了一套“游戏机制”。
英语教师裘文莹对此也深有体会。上学期,二年级学生学到“天气和季节”这一单元,课本中生词特别多。怎么帮助孩子们理解记忆?裘文莹设计了游览西湖的游戏情境,在游戏中走进雷峰塔、灵隐寺、杨公堤……孩子们像小导游一样用英语介绍熟悉的景物,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运用自然地掌握了生词。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你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变成与学生密切合作的平等参与者。”裘文莹认为。
随着游戏化学习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被吸引进来。
有着33年教龄的裘敏莉,被游戏重新激活了教育热情。“我发现,会玩游戏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这让裘敏莉变成了一个“爱玩”的老师。丢沙包、玩泥巴、老鹰捉小鸡、萝卜蹲……她把自己小时候爱玩的游戏都翻出来,和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游戏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我。尽管每天很累,但和孩子们玩到一块,什么辛苦都忘了。”裘敏莉笑道。
“另类”考试成了学生的最爱
6月的一天,一年级学生满怀好奇地迎来了一场特殊的主题游戏活动——“我的航天梦”。
这实际上是孩子们的期末考试。为了响应“双减”政策,杭外实小教师大胆创新,把考试变成了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化身“小宇航员”,完成一系列闯关任务。他们首先会接到一份给宇航员的通知,除了读懂通知内容,还要与“航天部门”沟通,找出隐藏的任务。接下来,孩子们还要动手设计飞船模型、分类整理太空舱的物品、模拟失重状态下爬平衡木……每个游戏项目都是既有趣又充满挑战。
“像这样的考试方式,孩子们完全没有压力,考查的不仅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包括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一年级教师李琦说。
李琦去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杭外实小,一来就赶上了游戏化学习实验,很快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这就是我理想中小学教育的样子。”李琦说。
孩子们的喜爱与年轻教师的积极反馈,让罗嘉绮更加坚定地相信,游戏化学习不仅会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将创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
就在上学期,学校又把游戏化学习方式引入日常教育评价,以校园吉祥物“果果”的形象,创造出一套童趣十足的“果果章”综合评价机制。
“每个孩子都有一张果果集章卡,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就可获得一枚果果章。”副校长陈嫣介绍,“这样的学习任务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不管哪一方面有进步,都一样能得到认可。”只要集满9枚印章,就可以“解锁”更高一级。获得升级的学生,每周在校园广播里被“隆重”播报,还能获得一块小蛋糕。拿到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小蛋糕,孩子们都舍不得吃,要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品尝。
几年来,游戏化学习就像磁场一样,从校园环境、教育活动、教育研训、课堂教学到教育评价,从学生、家长到教师,改变着学校教育的时空,影响着教育中的每一个人。
“我们由衷希望,游戏化学习成为通往未来教育的新起点,让孩子和教师在实验中发现自我、释放自我,遇见最美的自己。”罗嘉绮说。
《中国教师报》2022年10月26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