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师范生和职后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呈现为多种形态,有着不一样的关注重点和发展优势。
第一种形态是高校与地方协同探索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U—G—S”模式。“U—G—S”教师教育模式是以“融合的教师教育”为指导理念,以教师教育创新区为实践载体,设计并实施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工作的教师教育新模式。“U—G—S”模式是在以往“U—S”和“U—G”教师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响应国家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在推进“U—G—S”模式方面都做过很多有价值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原创的理论成果。当然,“U—G—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依然处于发展过程中,在教育人才培养方法设计、地方政府部门职能发挥、各地中小学校的实践教学开展以及政府、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协同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问题。
第二种形态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教育新形式。专业发展学校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6年由美国研究性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报告中提出的,报告把专业学校看作是大学与公立学校之间形成伙伴关系的一种新型机构,它并不是建立一所新的学校,而是在原有中小学的基础上与大学合作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以中小学为基地,由大学或教育科研机构和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它一边连接着大学或教育科研机构,充分利用教育科研人员的理论知识;一边连接着中小学,深深扎根于实践的土壤,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把教师教育改革与学校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教育质量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不仅是供大学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或示范学校,也是培养新入职教育专业人员的学校,而且是供有经验的教育专业人员继续发展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最大的意义在于,这是深入中小学校教育现场的扎根研究,是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有质量的合作研究,所有人都是学习者,人人参与学习、个个获得提高。这些人不仅包括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也包括大学实习教师、大学的指导教师,甚至包括中小学的家长和社区工作者。
第三种形态是教师教育机构内部建立的协作体和联盟。例如,教育部组织的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又例如全国教师培训协作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立的教师培训管理者研究中心创新实践基地联盟等。这种联盟主要是通过举办会议、组织论坛、项目合作、课题研究及学科建设等形式,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
第四种形态是县域或者区域的学科中心组建设。由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建立教学研究同盟,阵地前移到学校,重心下移到课堂,建立基于真实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敏捷响应系统,打通区域研修—校本研修—个体研修的最后一公里,促进教学研究主干道与毛细血管之间的畅通无阻,覆盖全学科全学段。例如,重庆市江北区把学科中心组建设目标聚焦在四个方面:一是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区域学科团队,学科中心组开展有计划、持续性的研修,通过区域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指导、参与送教下乡、教师培训讲座等形式,锻造一支学科名师团队和教师培训师队伍。二是建设本土化的中小学教与学优质资源库。学科中心组基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通过遴选、改造与创生,持续迭代“教与学”的本土优质资源库,为师生自主选学提供支持。三是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研修工作机制。学科中心组作为桥梁,联通自主研修、校本研修与区域研修,形成具有集约性、核聚变效应的工作机制。四是涵养一流的区域教学文化与研究生态。学科中心组立足教育现场,彼此砥砺和鼓舞,优化区域教育土壤,改良区域教育生态。
第五种形态是大家熟知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这种小型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既可以是区域内的,也可以是跨区域的;既可以是学科内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最近重庆市刚刚挂牌成立了市级教师发展名师工作室,这是全国第一个教师教育者的名师工作室,主要建设目标是推动研修机构的能力建设和研修机构管理者的能力建设,通过跨学科与跨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教师整体发展和机构集群发展。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常见的五种形态,新的形态正在不断涌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舒尔曼认为,所谓的专业工作,具有服务他人的使命;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需要从经验中学习;具有一种能够监控品质和集聚知识的专业共同体。教师教育者作为促进专业人员专业发展的群体,更需要发展专业伦理、汇聚专业知识、促进专业理解、激发专业热情。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共同体建设,意义深远,时不我待。
(作者系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重庆市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1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