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资助的“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已培养1500名优秀乡村教师。为展示乡村教师风采,助力乡村振兴,本报特开设“在乡村教书育人”专栏。
————————————————
回想与乡村孩子的点点滴滴,从模糊到清晰,再从清晰到模糊,翻开曾经的记录,最终筛选出那个终生难忘的故事。
18年前,怀揣文学梦想的我师范毕业后成为一名杂志编辑,工作不到一个月,由于家庭原因被迫辞职回乡,到定南县最偏远的一所乡村中学任教。最初,教室里没有崭新的桌椅、宽敞的讲台,学校球场都是斑驳的,在这样的环境,我找不到施展抱负的舞台。
那些日子,除了上课和处理班级琐事,其余时间我都躲在房间里看书。就这样,炙热慢慢消逝,渐寒的风吹走了我心不在焉的3个月时光。一个冬日的晚自习,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室,环视教室时发现一个空位,是那个性格内向但数学超厉害的学生的位置。我立刻向班上学生询问,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只能打电话给家长,但接连打了五六次都无人接听。我心里发慌,顾不上已是夜晚就出门找人。
走在黑夜里,看不出哪里有星星,冷风吹得脸生疼。不知道走了多久,就在未知和恐惧渐渐向我袭来时,远处一盏忽明忽暗的灯火闪现了。我走近一看,果然是那个学生,便质问他:“为什么迟到,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老师你要晚到,为什么你家里的电话没有人接?”孩子怯生生地回答:“老师,对不起!家里只有我和奶奶,她身体不好接不了电话。”说完往我手里塞了一个饭盒,默默地往学校走。我有点愕然又有点心疼,不知道跟他再说些什么。一路上,饭盒的温度传递到我的手心,暖意慢慢代替了心中的寒冷。
回到办公室,我看到饭盒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粥对胃好,应该有0.1度的温暖”。上午我随口说了一句胃痛,他居然在独自照顾奶奶的情况下给我熬了粥。那一刻,我放弃了所有逃离校园的念头。
第二天一早,我找到他送还饭盒。早上很冷,他走进办公室,穿的还是凉鞋,脚已经冻得黑紫,身子也有点抖动。我问他为什么不穿棉鞋,他小声说“下午就穿”。或许是内疚或许是感动,中午我跑到镇上买了两双鞋,学着他的方式写了一张纸条“粥绝对≥0.1度,希望鞋也有”。下午见面,他还是穿着一双凉鞋——当我把新买的鞋递给他时,他一直说不用,但我还是坚持让他收下。那天晚自习,我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写了一行大字:“鞋=π度,永无尽头而又从不重复。”看向他时,他正埋头做题,脚上穿着我买给他的棉鞋。那一刻,我真的喜欢上了乡村的孩子。
真正了解他们,是之后的日子,我不仅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读”孩子的心灵,读乡村的生活。就在那个冬天,我走进班上每个孩子的家庭,终于明白了“睡神”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个永远不愿拿笔的孩子又忍受了哪些……那段日子,我给孩子们炒过菜、买过衣服,在周末帮孩子们收过稻谷,也曾早上5点起来给孩子们熬药。那段日子,教室一角、葡萄架下、石头堆上,温暖陪伴,师生共进。
不曾想,这条路一走就是18年,我成了守护乡村教育的“庄稼人”。为学生我放弃了休产假,放弃了多次进城的机会和更好学校的聘请。有人说我留下是“图清闲”,有人劝我“没必要那么执着”,只有我知道,是那0.1度的温暖至此未散,是那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依然温暖、坚韧的力量感染了我。汪曾祺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想说,乡村孩子先温暖了我,我不能不温暖我遇到的每个乡村孩子。
(作者系江西省定南县鹅公中学教师,入选2018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12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