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时,我以温州市高中语文学科第一名的成绩评上了高级教师,随之而来的却是漫长的成长高原期。3年后,我调至温州市区学校任教,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科研都没有起色。直到后来加入特级教师郭吉成的省网络名师工作室,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状态。
2016年,工作室受省教育厅和浙江师范大学的委派送教贵州省三穗县,在了解学情和教学进度后,我选择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公开课内容——这是我钻研多年、颇有心得的一首古诗词。为了备好这节课,我细读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的《诗意人生》和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文君的《皇帝的名字》,进一步完善文本解读并优化课堂设计。
授课当天,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的录播教室座无虚席。为了贴近文本意境、营造课堂氛围,我特地穿了一件灰色素雅的长衫,还在课前播放了相关歌曲《烽火扬州路》,此情此景,学生快速被带入并积极参与。整堂课我围绕核心任务“探究典故中的人物称呼和作者情感的关系”铺设了3个主问题:这首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5个典故间有什么联系,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思考词人使用不同称呼背后隐藏的情感密码?学生循着“不同称呼,不同情感”这一路径,逐渐悟出典故里不同称呼所蕴含的不同情感。这节课没有炫目的多媒体,没有煽情的语言、机械的讲解,只有精到的解读、真诚的对话。
“我以前只知道让学生诵读和讲典故,从未想过这首词还可以有如此解读,今天的课让我大开眼界!”听课的三穗民族高级中学教师吴文科深有感触地说。在评课环节,当被问及“这堂课您准备了多久”时,我微笑着说:“这堂课,我备了至少20年。”而这堂课不仅成了我的“代表课”之一,还让我重拾对课堂教学的信心。
后来,在工作室的各种活动中,我又陆续上了《雨霖铃》《诗人的表情和唐诗的神韵》《论述文的“起承转合”》等公开课。每一次我都精心备课磨课,每一次课也都受到工作室成员的指导和点评。
在课堂教学上取得突破的同时,我在教科研方面也迎来了“井喷”。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我的文本解读文章《称呼不同,情感各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一个独特切入点》得以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这次经历激发了我进行教科研写作的动力,也坚定了我专业成长的信心。接下来,我又写作了一系列与此课相关的文章并一一发表。就这样,一篇课文在我的笔下形成了一条论文链:从文本解读出发到课堂实录,再到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育叙事,全面开花,硕果满枝。
我就这样写着发表着,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标兵。迄今为止,我已发表100余篇文章,而大部分文章都是加入郭吉成的省网络工作室之后写作并发表的。2020年,我成为温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此前种种浮现脑海,曾经名师工作室同人助我突破成长高原期、转入成长加速期,此后我也会带领年轻教师不断突破自己,获得成长。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