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发现美好课程

文中说世界 字里解乾坤

——记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许慎小学“说文解字”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23-11-21 作者:翟翠敏 左素华 来源:中国教师报

“‘孝’字是什么意思?”随着教师的讲解,屏幕上出现“孝”字的古文字形并配上相应图画: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将手放在一个孩童头上,孩童搀扶着老人行走。学生通过观察,一眼就能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这幅画十分相符——孩童扶着老人行走,这不就是“孝”吗?这是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许慎小学“说文解字”课程中的一个场景。

许慎是东汉文字学家,《说文解字》的作者。作为一所以“许慎”冠名的小学,学校认为对许慎文化最好的弘扬,就是扎扎实实开展汉字教学。依据许慎“六书”理论,学校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及用字法的解析,引导学生了解汉字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感受汉字的意象美,深刻领悟汉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教学成为亮点

为了在课堂上自然融入《说文解字》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对汉字的感知从抽象走向具体,学校推进“找准典型汉字—多种方法呈现—勾连整合语境”三步教学法,重点落实基本字、难记字、易混字、易错字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汉字认知体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正确规范地运用汉字。

在教学“日”字时,教师展示“日”字的各种古文字写法,学生发现“日”字就像圆圆的太阳,中间的点或横表示太阳的光亮照射出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日”字旁的汉字特点:“上下结构的‘旦、旱、昌、晨’、左右结构的‘时、昨、晚、暗’等字,都与太阳有关。”那么,与“日”相关的“曰”字是什么意思呢?“曰”字属于易混字、易错字,教师让学生想象人体嘴巴的样子,并引出“曰”字的甲骨文字形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形象。分别理解“日”“曰”两字的字理后,教师让学生学习会意字“昌”。《说文解字》对“昌”字的解释是“美言也”,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面对着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不禁高声赞叹(曰):“啊,多美的情景!”由此,上“日”下“曰”的“昌”字又引申为“美好、兴盛”等义项。这样的教学既凸显了汉字的特点,又让学生真切感悟到汉字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抓住“虎”“触”“巴”“爬”等关键字进行字理品析,一上课就“设疑激趣”:“为什么叫‘爬山虎’而不叫‘爬山藤’呢?”接着课件出示“虎”字的演变过程,出示虎爪、壁虎的脚、爬山虎的卷须等图片。学生发现它们的形状如此相似,现场总结道:“爬山虎虽然是一种植物,但它却像壁虎一样能吸附在垂直的墙壁上;它又如爬山之猛虎,遍布整面墙壁——这可能就是叫它‘爬山虎’的缘由吧。”

为了更好地进行汉字教学,学校各年级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结合每篇课文的内容,确定三四个生字进行详细的字理讲解,然后从学校提供的汉字学习资源中查找相关生字的析解,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并整理到教案中。学校还围绕汉字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字理教学研讨课、字理课件制作比赛、字理说课演课、教师字理知识竞赛、教师汉字文化讲座……在全校教师的不断钻研、不断努力之下,汉字教学逐渐成为学校语文教学的特色和亮点。

课程中的许慎文化

在语文课堂中引入“说文解字”成为常态之后,学校进一步推进“说文解字”校本课程建设。在市区教研室的指导和学校领导、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完成了课程读物《字有道理》六个年级的编写工作,开设了每周一节的“说文解字”校本课程,带着学生自由徜徉于汉字的海洋之中。

学校将许慎简介、许慎故事、“六书”理论、《说文解字·序》等内容分成六个部分在每个年级的课程读物中呈现,帮助学生了解许慎生平、知晓“六书”理论、学习《说文解字》。通过“神奇的汉字”“汉字密码”等环节,学生认识了汉字里的人、日用物品、兵器和“身体里的汉字”“长在植物中的汉字”等。

每个年级的课程侧重点各有不同:一年级以汉字的源流变化为起始,将天文、地理、人类、器具、植物、动物等类别的象形字,以及简单的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六书”理论产生初步了解;二年级除了关注汉字源流变化,还会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汉字演变,比如“木、大、人”等字;三年级将“有趣的造字法”呈现给学生;四年级突出“有趣的形声字”;五年级以“有趣的古今字”为主;六年级延续了“有趣的造字法”教学,将“汉字的生命力”展现在学生面前。

依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低中年级延伸出“神话故事”“成语故事”“诗词园地”等相关内容,高年级延伸出“历史故事”“文言阅读”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巩固汉字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四年级“汉字之‘金’”一课中,教师在“汉字寻根”环节展示了“鉴”“镜”“釜”“错”“铭”等字的演变,然后让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在“文学园地”环节,教师让学生“补充诗句中‘金’旁的字”,最后做一个关于“金”字的思维导图。在这样的系统学习中,学生将汉字文化与文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文化知识体系。

遨游汉字的王国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文化史,学校相信,学生在领略汉字的奥妙和神奇后,一定会深深爱上汉字,爱上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一本本书籍。于是,从字词到篇章、从课内到课外,学校的读书活动也纷至沓来:“书香许慎”阅读周、阅读月定期举行,“读书给你听”“好书共分享”等活动定期开展,学生在书香的沁润中不断成长。

为了更好发挥汉字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学校还将汉字教学与书法、舞蹈、剪纸等多个社团课程相结合,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书法社团的学生书写的汉字篆书笔画匀称、排列整齐,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他们还用篆书古诗词的形式表达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剪纸社团的学生将司空见惯的汉字用剪纸的形式再现出来,汉字中带着图画、图画中带着诗意,体现了汉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巧妙结合;在“书香中国万里行——漯河站”活动中,舞蹈社团的学生表演的节目《汉字神韵》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汉字文化情景剧《开学第一课》等节目也广受好评。

学校进一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吟诵古诗词的基础上学习诗词、对联的创作。教师引导学生从儿童诗创作开始,感受汉字的声韵优美;到了格律诗创作环节,学生体会汉字韵律的平仄变换,感悟诗词声律的抑扬顿挫之美。课内,教师引领学生在诗词中漫步,还把看似枯燥的格律知识变换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趣味游戏,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推敲词语、研磨平仄;课外,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河上街进行文化实践活动,探索对联的平仄和对仗奥秘,尝试自己创作对联。

学生还尝试制作精美的古文字绘本——“画出来的书”。四年级学生王璟瑄这样讲述绘本里的汉字故事:“这是‘大’字,像不像一个正面站立的成年人形象?所以‘大’的本义是‘大人’,你看这个人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多么高大威武。我们要像他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

汉字文化节、字理知识竞赛、迎元旦猜字谜、汉字故事讲述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汉字书法比赛、《说文解字》手抄报展评、国学诵读展评、许慎文化志愿者讲解……这些活动也都成为学生学习并深化汉字文化的载体和平台。汉字文化节期间,学校开展“汉字云课堂”“遨游汉字王国”“讲汉字故事,品许慎传奇”“诵古典诗词,行飞花之令”“篆书古文字”等多项有趣活动,有效拓展了学生学习汉字知识的平台和途径,也让汉字从教材、字典中“跳”出来,成为学生故事的主角和笔下鲜活的形象。学生在各具特色的活动中感受汉字的魅力,中华文化之美也在潜移默化中流入他们的心间。

在探寻“字里乾坤”的过程中,学校手握“许慎”这块文化招牌,为师生搭建了坚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让学生在“说文解字”的过程中,收获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的大幅提升。

(作者单位分别系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教研中心、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许慎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22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