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最美好的事就是与天南海北的教师共读了一本美好的书——《爱的教育》。书中处处可见美好的爱,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师生之爱、家国之爱……这些爱饱含真情、充满智慧,令人感动又引人深思。
第五章《二月》中的《街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中安利柯的父亲看见安利柯在街上不小心撞了一位妇人,他谆谆告诫儿子“遇见老人、贫困者、抱着小孩的妇人,拄着拐杖的脖子负着重物的人、穿着丧服的人,总需亲切的让路”,培养安利柯的社会公德意识。
在教导安利柯时,父亲始终把公德心和同理心放在首位,从点滴生活细节中教导他要有仁爱之心。这令我联想到我所在的中职学校里,很多学生不会爱、不善表达爱。我想,如果大家都能修炼一颗公德心、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那么学校中种种冲突与矛盾势必将大幅减少。
陶行知认为“看书也是为着用,为着解决问题”,所以在读与思之后,我打算行动起来,在原有的个人周记和班级美篇的基础上,以师生共读、共写、共生活的方式强化学生公德心、同理心的培养。比如,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开展师生共读经典活动,一起读《爱的教育》,并利用班会或微班会时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分享读书心得。课后,组织学生将有代表性、启发性的内容择优刊发在班级美篇上,并扩散到家长群和朋友圈里,让更多美好被看见。
陶行知还主张读书要善于用,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因此,我认为共读还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打通从书本到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比如在学生发生日常矛盾和冲突时,班主任不必急于判断是非,可以先尝试引导学生复盘整个事件,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感受,然后换位思考:如果你处于对方的立场,遇到这样的情况又会作何感想。很多冲突其实是沟通不畅引起的,班主任可以适时联系共读内容,如《爱的教育》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情绪冷静下来后反思、审视自己的言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所学真正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我期待能将共读的力量转化为教育智慧,用智慧之爱助力师生彼此的成长。
(作者单位系石家庄装备制造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08月21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