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耕沃土育新苗

发布时间:2025-04-29 作者:夏小明 来源:中国教师报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地处皖东,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产业交融的典型区域。近年来,南谯区将劳动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战略,构建起“政府统筹—教体局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协同”的四级联动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生态。

构建“基础+特色+融合”校内课程新体系。抓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优化劳动教育的关键。为此,南谯区加快构建“基础课程+特色课程+融合课程”体系。在落实基础课程方面,各学校每周开设1课时劳动必修课;在特色课程开设中,深度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开设滁菊种植、非遗剪纸等课程;推行“学科+劳动”融合课程模式,如语文课开展“劳动主题阅读”,数学课设计“农作物产量统计”,科学课实施“植物生长观察”,全面打造校内课程新体系。滁州市第十中学将劳动教育融入生物学科,开展“校园生态系统研究”,学生在校园农场观察记录蔬菜生长周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土壤成分、防治病虫害,掌握农业科学技能。

打造“一班一田、一校一品”劳动教育新格局。劳动教育相比其他学科对场地的需求更大,面对全区实践场地匮乏现状,南谯区持续推进种植园、科技园、工艺园“三园建设”,逐步形成“一班一田、一校一品”格局。目前,全区中小学已累计开辟校内外劳动基地、种植园36处,先后组织“传承人进校园”“特色农产品交流”等活动,参与学生达4万余人。如滁州市实验小学在校外建设“七彩农场”,开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农事活动,学生参与翻土、播种、施肥、采摘全过程,撰写《蔬菜生长日记》,举办“丰收节”义卖活动等,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搭建“特色体验+公益服务+家校共育”劳动教育新网络。劳动教育不应局限在学校内。如何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南谯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近年来,南谯区加快推进各类教育基地建设,先后与辖区内沙河镇农业生态庄园、珠龙镇蓝莓种植合作社等企业合作建立现代农业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各中小学灵活利用区位优势就近与社区、图书馆等共建公益劳动教育基地,持续构建“农业体验+工业实践+公益服务”校外劳动教育网络。如滁州市龙蟠小学“绿丝带志愿服务队”定期到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关爱老人等活动,学生自主设计“垃圾分类”“旧物改造”等项目,服务周边社区居民,实现家校社企的共建共享。

劳动教育是破解“高分低能”问题的抓手。2021年南谯区教体局印发《滁州市南谯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核四驱”实施框架,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驱动课程融合、基地建设、师资保障、评价创新四轮协同。近年来,累计建成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处、区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三处,常态化开展“小小交通劝导员”“孝老爱亲”“社区结对”等爱心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逾400场次,通过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教体局)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