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有所思

校园里的“美丽陷阱”

发布时间:2025-04-29 作者:陈 娟 来源:中国教师报

夜幕降临,暮色四合的校园里,明亮的路灯将柔和的光芒洒在滴水观音宽大翠绿的叶片上,叶片上残存的未晞的水珠也愈加晶莹剔透。

七年级学生小刚才与同学打完一场酣畅的篮球比赛,此刻正大汗淋漓地经过绿化带。他们被眼前这抹摇曳的绿意和那沁人的清凉吸引了目光。学生小林指着叶片上滚动着水珠的滴水观音说:“听说这种植物有毒?”小刚笑了一声,伸手抚过滴水观音油亮的叶面:“这叶子那么嫩、那么好看,我家客厅就有,我妈说它能净化空气,怎么可能有毒?”话音刚落,他便弯下腰伸出舌头接住了一滴将要坠落的水珠,水珠坠入口中的瞬间,他得意地挑眉:“我说没毒吧,你们也尝尝?”“尝尝?尝尝!”

有人伸手掐叶茎,发现掐不断,索性用牙咬开一道裂口。淡白的汁液渗出,“看,汁水都是透亮的,像蜂蜜一样”——他们未曾想过,这份被美丽外表裹挟的“甜蜜”,正悄然撕开危险的帷幕。

10分钟后,学校保健室大门被撞开。几个学生捂着嘴闯入保健室,晶莹的泪水在他们眼眶里打转。混合着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的滴水观音汁液,此刻正像锋利无比的刀片切割着他们的口腔黏膜。我送他们去医院的路上,小刚含糊不清地呢喃:“它长得那么好看,怎么会有毒呢?”

班会课上展开的调查令人触目惊心:84%的学生认为校园里的植物绝对安全。正如小刚和同伴们放心地品尝滴水观音的汁液,还有学生曾摘过滴水观音花里面红色的籽。更值得深思的是,班会课上的安全教育:防火、防盗、防诈骗、防溺水等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却很少有人提醒那些带给我们清新空气、可以装点校园的美丽植物可能也暗藏危险。

学校花工不可思议地说:“这几株滴水观音在学校种了很多年了,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班主任陈老师也苦笑道:“我工作20年,谁能想到学生会去尝观赏植物呢?”这种“未曾发生即无危险”的惯性思维,如同滴水观音叶片上晶莹的水珠,折射出安全教育中隐蔽的盲区。

事件发生的次日班会课上,陈老师指着投影上美丽的滴水观音图片问学生:“美丽和危险是否对立?”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经过学生的深入探讨,最终达成了共识:美丽与危险可为一体。

安全教育的意义不在于阻止探索,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识别风险并与之共存。因此,学校迅速行动,多部门、多学科联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从认知到实践的立体教育。

一是让危险“看得见”。班会课上,学生认识了常见有毒的观赏植物;生物课上,学生走进校园绿化区,认识寻找校园里的有毒绿植;美术课上,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画出校园有毒绿植分布图;并为它们制作黄色警示牌——正面写上植物的名称,背面标注毒性说明。最后,由生物教师带领学生给有毒绿植挂上“身份证”。

二是安全教育迭代升级。生物课上,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滴水观音汁液结晶,用酸碱试纸测试其腐蚀性,直观感受“美丽背后的化学攻击”。班会课上,开展班级辩论会,围绕论题“校园有毒植物该保留还是铲除”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风险与自然的平衡。

三是家校共筑“防护盾”。学校开展家庭绿植安全排查活动,学生化身“安全小讲师”教父母如何识别有毒植物并与有毒植物和平共处。当家长群里出现“龟背竹渗出的水滴也有毒吗”的疑问时,生物教师在线答疑,形成家校协同的立体防护网。

升旗仪式上,小刚自信地站在台上,通过大屏幕展示校园里的有毒植物,“这些植物就像带刺的玫瑰,美丽却需要保持距离”。

“舌尖上的教训”最终化作生命教育的契机:安全教育不是给青春系上枷锁,而应为成长配备导航。当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美丽,用理性的思维衡量风险,那些曾被忽视的“美丽陷阱”反而会成为最生动的生命课堂。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